
(1).归附于德政。《逸周书·大聚》:“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京师归德,四方影附。”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西河 之人,肃然归德。”
(2).谓归顺。《后汉书·袁安传》:“伏念南单于 屯 ,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恩以来,四十餘年。”
归德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均体现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观念:
指民心因感念德政而主动归顺,强调统治者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
例证:
《尚书·大禹谟》载“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体现“德政—归附”的因果关系。《汉语大词典》释为“归附于德政”(来源: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指出其特指“归顺朝廷的德化统治”,多用于描述边疆民族仰慕中原文化而内附(来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引申为主动臣服、效忠,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归降事件。
例证:
《资治通鉴·唐纪》载突厥部众“举族归德,愿为藩屏”,此处“归德”即表归顺朝廷之意(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电子版)。《辞海》释此义项为“归附而效忠”,强调行为主体的主动性(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为历史地名,特指河南省商丘市。
溯源:
金朝改应天府为“归德府”,取《礼记·乐记》“天下归德焉”之义,喻此地为德政所归之处。明清沿置归德府,今商丘市仍存“归德古城”遗址(来源:商丘市政府官网)。
综合权威释义:
“归德”的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德政感召—民心归附”的儒家政治理想,兼具行为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内涵,其地名应用亦源于此文化意象。
“归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归附于德政
指因统治者施行德政,民众自愿归顺。如《逸周书》提到“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强调德政对民心的感召力。
主动归顺
多用于政治或军事语境,表示对权威的服从。例如《后汉书》中“先父举众归德”,即指归顺行为。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逸周书》《后汉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工具。
白衣尚书白着背城笔陡闭关却扫赤岸吃箇蝨子留只脚敕身斥逐出红差骢马郞电赴讹略发憾愤愤不平蜂蜡公闱惯用语横徵暴敛后会画眉石急电寄附精矿经霜筋头进贤黜佞抗折匡御舲舟録録旅力迈迹马犀目摄闹热馁怯麅子弃废奇傀清景顷顷秦楼穷奇穷乡奇彦乳窟山野私文簌簌素养探寻痛定思痛土鼠随金虎苇带文莫五经香菰翔儛夕寐宵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