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孝理的意思、孝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孝理的解释

犹孝道。谓以孝治国教民。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孝理敦国政,神凝推道经。” 唐 刘禹锡 《谢上连州刺史表》:“伏荷陛下孝理宏深,皇明照烛。”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权若讷冯澥》:“削之无益於淳化,存之有光於孝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孝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敬养与顺从,《说文解字》释为“善事父母者”(《汉语大词典》)。而“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治理、道理,《广雅》训为“顺也”。二字组合后,“孝理”特指通过孝道伦理治理国家,尤指帝王将孝道作为治国方略的实践。

二、历史应用 该词多见于唐代文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设立“孝理使”官职,专职推行孝道教化(《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白居易《授李逊京兆尹制》中“以孝理京师”的表述,印证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三、哲学内涵 在儒学体系中,“孝理”包含“移孝作忠”的政治逻辑,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以孝移君”的治理理念,认为家庭伦理可延伸为治国准则(《中国哲学大辞典》)。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网络扩展解释

“孝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以孝治国教民,是孝道在政治治理层面的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孝理”由“孝”(孝顺)和“理”(治理)组成,字面可理解为通过孝道来治理国家、教化民众。该词强调将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扩展至国家治理,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二、文献例证

  1. 唐代诗歌:

    • 杜甫《桥陵诗三十韵》提到“孝理敦国政”,指帝王以孝道敦促国家政事。
    • 刘禹锡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称颂“陛下孝理宏深”,赞美君主将孝道作为治国理念。
  2. 宋代笔记:
    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存之有光於孝理”,说明保留某些礼制有助于弘扬孝治理念。

三、历史背景

“孝理”常见于唐宋文献,与当时“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传统密切相关。例如汉代通过“举孝廉”选拔官员,唐代延续这一思想,将孝道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四、延伸解读

参考资料

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阅《汉典》、杜甫及刘禹锡诗文集等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挨桚桚白酇匾部壁带冰炭参语册历昌蒲菹打圆场垫款丁点儿非直丰鬯焚琴鬻鹤浮腾感应电动势羔皮关节点海粉捍索寒夜和邻横睇昏罔火箭炮活泼奸雄铰接焦切鸡毛报锦城靖康之变金虵酒齐考识赖草励精图治斄牛龙钟洛浦躶身禄勋迈开藐玩侔拟歉俭切譬秋鬓生冷师工事过景迁顺革贪茸逃身同心一力腽肭脐为虎傅翼文明脚校曹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