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徒斋醮时祭告天帝的词章。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五:“ 韵 以诞日,尝作醮供, 弥性 为代作醮词云:‘身若浮萍,尚乞怜於尘世。’”
醮词,又称青词或绿章,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用于上奏神灵的祝祷文书,属于宗教仪轨专用的文体。其核心含义与用法如下:
指道教法师在设坛祈祷、祭祀天地神灵时诵读的书面祝文,内容多为祈福禳灾、忏悔罪过或沟通神明。其文体特征为骈俪文风,讲究辞藻典雅、格式工整,常以朱笔书写于青藤纸上,故得名“青词”。(来源:《汉语大词典》[纸质版])
醮词是道教仪式的核心载体,法师通过诵读醮词禀告心愿,祈求神灵庇佑。内容需严格遵循道教经典,包含对神明的尊称、祈愿事由及诚敬之辞。(来源:卿希泰《中国道教史》)
在斋醮科仪中,醮词与步虚、焚符、叩拜等环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宗教实践体系,体现道教“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来源:《中华道教大辞典》)
醮词始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因皇室推崇而兴盛,明清逐渐融入民间习俗。其文体融合了赋的铺陈与诗的韵律,如宋代王安石、苏轼等文人均曾撰写青词,成为宗教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来源:孙昌武《道教文学史》)
权威参考说明:因专业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释义综合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道教研究权威著作,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始文献。
醮词是道教斋醮仪式中使用的特定祭告文辞,主要用于与神灵沟通或祈求庇佑。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醮词是道教徒在斋醮(设坛祭祀)时向天帝或神灵呈递的词章,内容包含祈福、禳灾、忏悔等宗教诉求。其语言风格庄重,具有神圣性和仪式性。
2. 结构与用途
3. 文化背景 醮词与中国古代祭祀传统密切相关,融合了儒家礼仪和道教信仰。例如《仪礼》提到醮礼在冠婚中的使用,而道教将其发展为更系统的斋醮仪式。
4. 延伸含义 “醮”字本身还包含“女子改嫁”的引申义(如“再醮”),但此义项与“醮词”无直接关联,需注意区分。
建议进一步查阅《玉照新志》或道教典籍《道藏》了解具体醮词文本。
八洞神仙百孔千创板肋抱牍包头播散藏污纳垢茶叙尘饭涂羹驰骋疆场尺寸千里吃货盗资电气地表水短主簿舵机浮厝搞惦割开规砺过场皓袖家主亟缚屣经板惊悔津钱九皋处士扩建莱舞灵敏路向茅菅迷方麋沸木匠衲被褭骖僻絶牵牛花畎畮饶余人多阙少三苗说来说去索命肃肃宿醉台阶平贪食陶谢通合挖单畏怀握发五弄陷瑕謏闻斜角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