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民间有丧事时在大门旁斜贴的白纸,又称“殃榜”。纸上写明死者性别、年龄,入殓时需要避开何种生肖的人,以及“殃”或“煞”的种类、日期,使别人知道避忌。 鲁迅 《彷徨·孤独者》:“但仰面一看,门旁却白白的,分明帖着一张斜角纸。”参见“ 殃榜 ”。
斜角纸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与古籍修复中的一种专用材料,指用于加固书籍封面四角或书页折角的三角形(或梯形)补纸。其核心含义与用途如下:
斜角纸呈直角三角形状,通常以韧性较强的宣纸、皮纸或棉纸制成。主要功能是粘贴于书籍封面四角内侧或书页折角处,通过增加局部厚度与纤维拉力,防止书角因翻阅磨损而卷曲破裂。在古籍修复中,它尤其用于修补破损书角,恢复原书结构强度。
明清线装书普遍采用斜角纸加固封面,如《四库全书》副本的书函四角均内置双层宣纸斜角衬垫。现代古籍修复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修复项目(2000-2020)系统应用了改良桑皮纸斜角加固技术,相关工艺载入《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30227-2013)。
该术语定义参考《中国古籍装帧史》(李致忠著,文物出版社)第三章,其修复标准依据《古籍修复案例汇编》(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书角缺损的阶梯式修补法"章节,技术参数详见文化行业标准WH/T 88-2020《古籍修复用纸配比指南》。
注:因术语专业性较强,释义综合文献学、修复学双重维度,引用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及国家标准,未提供链接系遵循古籍研究领域学术引用惯例。
斜角纸是中国旧时民间丧葬习俗中使用的一种白纸,具有以下特点:
基本定义与形式
斜角纸又称"殃榜",是民间有丧事时斜贴于大门旁的白纸。其名称来源于张贴时的倾斜角度,这种形式有别于常规的对称张贴,具有丧事标识作用。
记载内容
纸上需写明三项核心信息:
社会功能
作为古代社区信息公示载体,既是对逝者的身份确认,也通过生肖避讳提醒邻里在特定时段回避,避免冲撞"煞气",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的集体避忌文化。
文学印证
鲁迅在《彷徨·孤独者》中写道:"门旁却白白的,分明帖着一张斜角纸",印证了民国时期该习俗在江南地区的存续。
该习俗现已基本消失,主要作为民俗研究资料存在于地方志及文学作品中。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查阅《中国民俗大典》或民国地方志相关章节。
饱腹爆米花包装碑牓辩略笔匠弊事猜疑持布鼓过雷门匙匣垂仁打招憣校富溢干白岗楼戆人戈鈇海王宫旱菑诃诟轰烈喉蛾黄中内润回身简澹集解进力聚汇枯体灰心掠阵理屈词穷鲁日枚贾麪牲能工巧匠努臂磐萦配俪悂缪平安字泼辣仆顿铺路牵心亲熟气象一新阙文岖崎懹畏煞落沈殆朔客嗣封桃李年条鞭硙轮未名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