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忧心如焚,肺为之枯干。《吕氏春秋·顺民》:“﹝ 越王 ﹞三年苦身劳力,焦脣乾肺,内亲羣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焦脣乾肺”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可从字面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具体分析如下:
字面指嘴唇焦裂、肺部干燥,形容极度口渴或身体脱水状态。这种解释多见于现代词典对字面义的拆解(如查字典),适用于描述生理层面的干燥不适。
在《吕氏春秋·顺民》中,该成语被用作比喻义,描述内心忧愤煎熬导致身心枯竭的状态。原文记载越王勾践历经三年劳苦,“焦脣乾肺”以表其殚精竭虑、忧心如焚,最终凝聚民心复国。此处的“焦”“乾”并非实指身体症状,而是通过夸张手法强调精神层面的极度消耗 。
需注意语境差异:现代使用若描述实际口渴宜用字面义,而涉及心理煎熬时需采用引申义。部分词典(如)仅收录字面解释,可能造成理解偏差,建议结合《吕氏春秋》原始语境把握核心含义。
示例:团队连续熬夜研发新产品,真可谓焦脣乾肺,终于攻克技术难关。
焦脣乾肺是一个成语,意为嘴唇干裂,肺脏干燥无声。它由“焦脣”和“乾肺”两个词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焦(火+交):火字旁,共四划
脣(⺍+囗):匕字旁,共十四划
乾(一+丿+工):一字头,共四划
肺(⺼+巴):月字旁,共八划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人体肺部缺乏阴液或身体阴虚火旺时,就会导致嘴唇干燥裂开,同时肺脏也会出现干燥无声的情况,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在繁体字中,焦脣乾肺的写法是「焦唇乾肺」。
古时候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差异,但意思相同。古代的写法是「焦唇乾肺」。
例句:
他在干旱的沙漠中走了很久,嘴唇出现了焦脣乾肺的症状。
她因为长期吸烟导致肺部干燥,出现了焦脣乾肺的情况。
组词:焦虑、脣齿、乾枯、肺炎。
近义词:口渴、口干、肺咳。
反义词:饮水、喉咙湿润、肺声洪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