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郎的意思、花郎的详细解释
花郎的解释
(1). 唐 时 新罗国 风俗,择贵人子弟之美者,敷粉装扮之,名曰“花郎”。《说郛》卷七四引 唐 令狐澄 《大中遗事·新罗国记》:“其国王族谓之第一骨,餘贵族谓之第二骨……择贵人子弟之美者,傅粉妆饰之,名花郎,国人皆尊事之。”
(2).指卖花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人宿 平康 深柳巷,惊好梦,门外花郎。”
(3).即叫化子。扬州评话《天齐庙包公断太后》:“我跟随大人到的码头很多,不晓得见过了多少地保,也没有看见过像他这样的地保,像个乞丐花郎了。”参见“ 叫花子 ”。
词语分解
- 花的解释 花 ā 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组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一般长得很美丽,有的有香味,凋谢后结成果实。 供观赏的植物:花木。花草。花匠。花事(游春看花
- 郎的解释 郎 á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 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 姓。 郎 à 〔屎壳郎〕“蜣螂”
专业解析
"花郎"在汉语中并非现代常用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与特定文化背景理解,主要指向古代朝鲜半岛新罗王朝的一种特殊青少年团体及其成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汉语字面本义
- 花: 指植物的花朵,引申为美丽、精华、杰出之意。
- 郎: 指年轻男子、青年才俊。
- 字面组合义: 指容貌俊美、才华出众的青年男子。此为本义,但在实际应用中较少独立使用此义。
二、历史专有名词(核心含义)
"花郎"最核心且权威的含义,是指朝鲜半岛新罗王朝(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时期,一种名为“花郎道”或“风月道”的青少年贵族武士团体及其成员。此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起源与性质: 花郎制度约起源于公元6世纪(真兴王时期),是国家选拔贵族青少年(郎徒)组成的准军事、教育、社会组织。它融合了朝鲜本土信仰、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元素,旨在培养国家栋梁之才。
- 成员与选拔: 花郎成员多为贵族子弟,需具备出众的容貌、品德与才能。领袖称为“花郎”或“国仙”,其追随者称“郎徒”或“花郎徒”。
- 宗旨与活动:
- 道德修养: 强调“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生有择”的“世俗五戒”(源自《三国史记》),注重忠孝、信义、勇武等品德。
- 军事训练: 进行武艺、骑射、战术等训练,是新罗军队的精锐力量,在统一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文化熏陶: 学习诗歌、音乐、舞蹈、礼仪等,提升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
- 社会服务: 参与国家祭祀、公共建设、赈灾等活动,服务社会。
- 历史地位: 花郎道是新罗特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对塑造新罗的民族精神、推动三国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是韩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三、衍生含义
- 美男子代称: 因花郎成员以容貌俊美著称,后世有时用“花郎”泛指美男子或风流倜傥的青年。
- 艺术形象: 在韩国(朝鲜)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花郎”常作为历史人物或英雄形象出现。
参考资料:
- 《三国史记》(金富轼著,1145年成书):新罗本纪、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花郎的起源、著名人物(如斯多含、金庾信)及事迹,是研究花郎最权威的原始史料。来源: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需查询相关卷次)。
- 《三国遗事》(一然著,13世纪末):补充了《三国史记》未载的传说和轶事,包含关于花郎的宗教色彩更浓的记载。来源: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 《北史》、《隋书》等中国正史: 在记载新罗风俗时,提及类似“花郎”的选俊美少年进行歌舞祭祀和军事训练的制度。来源:中国基本古籍库。
- 权威辞书与学术著作:
- 李基白. 《韩国史新论》.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系统阐述花郎制度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功能)
- 韩国国立国语院. 《标准国语大词典》. (收录“화랑”词条,定义其历史含义)来源:国立国语院词典。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虽未直接收录“花郎”,但“郎”字释义可辅助理解构词)。
“花郎”在汉语语境下的详细解释,应着重其作为新罗王朝贵族青少年武士团体成员的历史专有名词属性,强调其集军事、教育、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独特制度,及其在朝鲜半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美男子”的引申义源于此历史形象。
网络扩展解释
“花郎”一词在不同历史及文化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新罗国贵族青年团体
- 起源:唐代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的一种特殊风俗,指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容貌俊美的少年,通过敷粉装扮形成“花郎”团体。
- 社会地位:花郎不仅是外貌出众的象征,还被赋予道德与武艺培养的职责,成为国家尊崇的对象。据《说郛》记载,新罗王族称为“第一骨”,贵族为“第二骨”,花郎多选自这些阶层。
2.卖花人
- 文学记载: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花郎”指街头卖花的男子,如“惊好梦,门外花郎”一句即描绘了这一职业形象。
3.方言中的“乞丐”
- 引申义:在部分方言(如扬州评话)中,“花郎”被用作“叫化子”的代称,例如《天齐庙包公断太后》中描述地保形似乞丐时使用了该词。
补充说明
- 文化关联:新罗的“花郎”制度对韩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被视为兼具美学与教育意义的群体。
- 语义演变:从贵族象征到市井职业,再到贬义词汇,体现了语言随社会变迁的多样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郛》《桃花扇》等文献,或查阅历史类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席襃衮愎狠必争之地伯通册页册叶城保懘惉纯白刺蜚大本大宗黨派诞乳东海独霸夺伦方差芳懿烦苦阁揭关决观念艺术诡行黄头郎欢气毁剥讲道理讥谤卷柜克什狼窝虎穴淩虐零杂马捶内禅配命缥缃倾耳而听齐年生秋课三老四少三良臣樿傍射流嗜杀成性数量词疏懈踏狗尾太阳系迢断跳马铁人三项题亲拖汉精无羊月象喻肖神孝子贤孙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