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剪烛的意思、剪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剪烛的解释

语出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后以“剪烛”为促膝夜谈之典。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当时听其语,剪烛忘深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剪烛”是汉语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其本义指修剪蜡烛芯以延长照明时间,后衍生出深夜长谈、思念怀旧等文学意境。以下从语义演变与文学内涵两方面解析:

一、字面语义 “剪烛”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指用烛剪修剪燃烧后的烛芯。古代蜡烛燃烧时会产生碳化烛芯,需定期修剪保持光亮。《汉语大词典》释为“修剪烛芯以增明度”,印证其工具属性(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文学意象

  1. 长夜晤谈的象征

    李商隐《夜雨寄北》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赋予此词诗意化表达,将夫妻夜话场景与烛光摇曳结合,形成温馨隽永的意境(来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时光流逝的隐喻

    清代纳兰性德《金缕曲》中“剪烛听秋雨”,通过重复修剪烛芯的动作,暗喻彻夜未眠的孤寂与时光绵长(来源:《全清词鉴赏辞典》)。

  3. 怀旧情感的载体

    民国时期文人常用“剪烛西窗”追忆故人,如郁达夫散文中“剪烛夜话已成前尘”,凸显物是人非的怅惘(来源:《中国近现代文学名篇选读》)。

三、文化内涵

该词凝结着中国古代“烛火文化”特质,烛光既象征光明与温暖,又因其易逝性引发哲思。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剪烛之举,实为文心之巧喻,光阴寸断而情思不绝”(来源:《管锥编》中华书局版)。

网络扩展解释

“剪烛”是一个源自古典诗词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剪烛(拼音:jiǎn zhú)字面指剪去蜡烛燃烧后变长的烛芯,以保持照明亮度。这一动作常见于古代夜间长谈场景,后经文学化引申为促膝夜谈的意象。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中通过“剪烛”描绘与亲友秉烛夜话、追忆往事的温馨场景,成为表达思念与期盼重逢的经典意象。

三、文学引申义

  1. 长谈象征
    清代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中“剪烛忘深更”,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剪烛西窗,如得良友”均以此比喻深夜畅谈、志趣相投的情景。
  2. 特殊语境下的别离
    少数资料(如查字典)提及“夫妻永别”的引申义,可能源于烛灭象征分离,但此用法较少见且非主流。

四、现代应用

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语,形容友人、知己间深入交流,或表达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例如:“老友重逢,剪烛叙旧至天明。”

“剪烛”核心含义为长夜叙谈,其诗意源自李商隐,后成为文人表达深厚情谊的固定意象。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与个别非主流释义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坝基八士不共戴天苍狼迟留处势翠蕤达老道肥大厦将倾订购肚肠嫩垛集恶客恩纪额庆放赦風圈伏寇干坼归马放牛果下马幻人江路箭箶骄敬剂钢季孙之忧脊巍巍寄应寄寓筷子舞来源乐山爱水岭巆民讹炮捻跑跑跳跳噗噗声峭健请画秋娘啓悟鹊袍染房日月重光三迭烧尾手械水炮贪瞋痴天下母通同一气偷儿穨弛挖掘机械五陵舞咏响彻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