缾沈簪折的意思、缾沈簪折的详细解释
缾沈簪折的解释
谓瓶沉水底难觅,簪断难续。比喻男女分离、恩情中断。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缾,银缾欲上丝绳絶;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缾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缾,一本作“ 瓶 ”。
词语分解
- 缾的解释 缾 í 同“瓶”。 笔画数:; 部首:缶; 笔顺编号:
- 折的解释 折 ē 翻转,倒腾:折腾。折跟头。折个儿。 合搭装 折 é 断,弄断:折断。折桂(喻科举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惨重的失败)。 幼年死亡:夭折。 弯转,屈曲:曲折。转折。周折。折中(对不同意见采取调和
专业解析
"缾沈簪折"(píng shěn zān zhé)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字面意思为“瓶子沉入水底,簪子折断”,其深层含义则指向夫妻分离或感情断绝的悲剧结局。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字词释义
- 缾 (píng)
古同“瓶”,指古代盛水或酒的陶制或青铜器皿,常作为生活用具或礼器。在诗词中多象征圆满、容器,引申为家庭或情感的承载物。
- 沈 (shěn)
通“沉”,意为沉没、沉落,暗喻事物消失或关系破裂。
- 簪 (zān)
古代束发饰物,男女皆用,后多指女性发饰,象征婚姻纽带(如“结发簪缨”)。
- 折 (zhé)
折断、毁损,喻指关系不可逆转的断裂。
二、成语本义与引申义
三、权威典籍出处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明确释义为:“喻夫妻分离或感情破裂”,并引唐代诗词用例。
- 《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
指出其典出乐府诗,反映封建礼教下女性婚恋的困境。
- 《全唐诗》例证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以器物毁弃直喻情缘终结。
四、文化隐喻
瓶为汲水之器,簪为固发之物,二者皆日常依赖。瓶沉不可复得,簪折难以续接,隐喻亲密关系一旦破裂便无法挽回,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这一意象在古典文学中成为夫妻离散的经典符号。
参考文献
-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收录于《全唐诗》卷427。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册,页891。
- 《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中华书局,页205。
网络扩展解释
“缾沈簪折”是一个源自古典诗词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
“缾”同“瓶”,指陶制容器;“沈”即沉没;“簪”为古代束发饰物;“折”意为断裂。字面指瓶沉水底难寻、簪子折断难续。
- 比喻义:
原指男女被迫分离、恩情断绝,常见于描述爱情或婚姻因外力阻挠而终结的情景。
二、出处与典故
- 诗歌来源:
出自唐代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缾沈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诗中通过“瓶沉簪折”的意象,隐喻女子与爱人被迫分离的悲剧。
三、用法与引申
- 传统语境: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强调情感破裂或被迫离散的无奈,如“缾沈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井底引银瓶》)。
- 现代引申:
部分解释(如)将其扩展为“计划失败或努力白费”,但此用法并非原意,可能是基于“器物损毁”意象的衍生理解。
四、读音与字形
- 发音:
“缾”读作píng,“沈”此处通“沉”,读chén(或方言中读shěn),“簪”为zān,“折”为zhé。
- 异体字:
“缾”为“瓶”的异体字,古籍中常混用,故也写作“瓶沈簪折”。
五、使用建议
- 文学创作:适合描写古典情感悲剧或分离场景,引用时需注意上下文的悲怆氛围。
- 日常交流:若需表达“努力无果”,建议优先使用更通用的成语(如“功亏一篑”),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宝百货商店承奉乘蹻尘溷传譌厨户蹙痕瞪眼电驱風吹馬耳附敌榦辅伉浪高下任心归忌咳声叹气豪气元龙洪潦花卉火奴鲁鲁角髻胶折脚踏杰大介殻积墨伎能快人快性量衷鸾巢陆沉论材没头苍蝇鮸姑木械庞眉切末轻醒侵街钱取当群魔乱舞僧单善根释急轼怒蛙受戮送眼流眉题字同袍投工颓云駃雨吞蛭兔丝五虐五雀午时纤埃详参斜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