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偷窃钱物。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这老子倒乖,哄的我低头自取,你却叫有剪綹的。”《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原来这人是剃头的待詔,又兼剪綹为生,专在渡船上,乘着人众拥挤之间,在人那腰间袖内遍行摸索。” 萧军 《羊》:“一个剪绺贼,晚间被送入我的房中来。”
“剪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ǎn liǔ,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指偷窃财物的行为,特指在人群中趁人不备行窃的扒手。例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他不小心被剪绺了,钱包不翼而飞。”(例句)
历史背景
该词源于古代习俗:人们常将财物用丝带(即“绺”)系于腰间或衣物上,小偷需剪断丝带才能得手,故称“剪绺”。元代已有相关记载,如元杂剧《铁拐李》中便提到“剪绺”一词。
方言与黑话
行为特征
剪绺者需掌握隐秘技巧,如用利刃割包、夹取物品等,且作案后需保持镇定。
“剪绺”是兼具历史性和地域性的词汇,既描述偷窃行为,也指代扒手。其词源与古代生活场景密切相关,现代多用于文学或方言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历史文献。
剪绺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jiǎn zhōng。它指的是剪断、割断线绳的意思。
剪绺的部首是“刀”,拼音为“刂”。剪绺是由刀旁和贯通两个部分组成的汉字,共有12个笔画。
剪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卫风·干旄》中的一句诗句:“剪彼纷絺,浚(jùn)水中兮。”意思是“剪断纷纷扰扰的线绳,使其浸入水中。”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剪绺的动作。
剪绺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剪綫」。
在古代汉字中,剪绺的写法略有不同。早期的写法为「剪綰」,后来演变为「剪絷」,再到现代的「剪绺」。字形的变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 他手持剪刀,剪绺整齐地修剪着盆栽的枝叶。
2. 她用细线将纸团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美丽的剪绺装饰。
剪刀、剪贴、剪纸、剪子、细绳
剪断、截断、剁断,都可以用来表示将线绳剪断的动作。
连结、连接,表示把线绳连接在一起的动作。
百里白札子苞枿宾次成速揣拟楚縠次所撮口呼达辞怠荒导盲器兜风遁时二条繁并放泄肥马轻裘份额伏击负羁抚今追昔沟贯含诟撼撞贺卡侯道画虎环涂画状回合昏第婚生兼言解逐靖郭君井陌金印系肘脚色空头人情劳而少功纍绁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猫掌风民服跑反骈溢痞棍强死强活青唐裘葛起予痁疾失好书幌殳书邃竹田丁土圞儿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