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击的意思、伏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击的解释

(1) [ambuscade;ambush]∶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

(2) [still-hunt]∶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详细解释

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敌人。 孙犁 《白洋淀纪事·塔记》:“列士里面,有的因为伏击、奇袭、攻坚、遭遇,死在战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击(fú j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明确军事色彩的动词,指预先隐藏于特定地点,趁敌方不备时突然发动攻击的战术行为。其词源可追溯至古代战争策略,《说文解字》释“伏”为“伺也”,强调隐蔽观察的特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该词被定义为“预先将兵力隐蔽配置在敌必经通路之侧,等待或引诱敌人进入设伏地区,突然发起攻击的战斗行动”。从构词法分析,“伏”取藏匿之意,“击”表攻击动作,二字组合精准体现该战术的核心特征。

典型用法包含三个要素:

  1. 预设埋伏地点(如隘口、丛林)
  2. 利用地形遮蔽性
  3. 突发性攻击节奏 例如:“游击队在峡谷两侧设伏,成功截击日军运输队”(引自《军事术语辞典》)。

近义词“埋伏”侧重静态隐蔽状态,而“伏击”更强调从隐蔽到攻击的动态过程。反义词“正面交锋”则形成战术对比。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扩展至非军事领域,如“记者伏击采访对象”等比喻用法。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注译本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

网络扩展解释

“伏击”是一个军事术语,也常用于描述隐蔽突袭的行为。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预先隐藏自身,等待时机对目标(如敌人或猎物)发动突然袭击。这种策略强调隐蔽性和攻击的突发性,常见于战争或狩猎场景。

  2. 核心特点

    • 战术性:通过有利地形或伪装,以逸待劳(如《塔记》中提到的烈士因伏击牺牲)。
    • 双重场景:既用于军事行动(如袭击敌军),也指狩猎中静默追踪猎物。
  3. 使用结构
    作动词时多为偏正结构,例如“伏击敌人”“遭受伏击”。现代语境中可引申至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的突然策略行动。

  4. 相关概念

    • 近义词:埋伏、偷袭、奇袭
    • 反义词:正面交锋、明战
  5. 英文对应
    译为“ambush”(军事)或“still-hunt”(狩猎)。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历史战役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来源中的《白洋淀纪事》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杯盏鼻犀部星仓蠹茶引村肐落刀币雕骚东道国独霸一方二妫二桃杀三士饭秦返櫂丰伙風旨肤功负屈衔寃公班关马郑白股份瑰辞闺人国民性衡庐呵索画中人胡怜颉羹将军叫做镜皦敬老尊贤浸渐九乳九原悸心朗日阆苑琼楼良辰美景龙亢密谈魔行南辕内意嗫嚅小儿庞鸿辟斥千叠蜻蜓撼石柱七志释劳疏懒天鸡壶天渊之隔跳波脱産无堪遐邻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