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击的意思、伏击的详细解释
伏击的解释
(1) [ambuscade;ambush]∶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
(2) [still-hunt]∶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详细解释
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敌人。 孙犁 《白洋淀纪事·塔记》:“列士里面,有的因为伏击、奇袭、攻坚、遭遇,死在战场。”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击的解释 击 (擊) ī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击打。击鼓。击中(恘 )。击破。击毙。击水(.拍打水面;.指游泳)。旁敲侧击。 攻打:击败。击毁。打击。声东击西。 碰,接触:撞击。目击。肩摩毂(?)击(亦作
网络扩展解释
“伏击”是一个军事术语,也常用于描述隐蔽突袭的行为。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指预先隐藏自身,等待时机对目标(如敌人或猎物)发动突然袭击。这种策略强调隐蔽性和攻击的突发性,常见于战争或狩猎场景。
-
核心特点
- 战术性:通过有利地形或伪装,以逸待劳(如《塔记》中提到的烈士因伏击牺牲)。
- 双重场景:既用于军事行动(如袭击敌军),也指狩猎中静默追踪猎物。
-
使用结构
作动词时多为偏正结构,例如“伏击敌人”“遭受伏击”。现代语境中可引申至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的突然策略行动。
-
相关概念
-
英文对应
译为“ambush”(军事)或“still-hunt”(狩猎)。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历史战役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来源中的《白洋淀纪事》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击这个词的意思是在隐藏地点突然袭击目标人物或团队。它的拆分部首为 人 (rén),书写时可按照部首的顺序进行书写。它的笔画数目为11画,书写时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书写。伏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战术中的一种作战手段。在繁体字中,伏击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古时候汉字写法也是和现代一样的,不过具体形状可能会有所差异。 一个常用的例句是:士兵们在夜晚发动了一场成功的伏击。伏击这个词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比如伏击战、伏击点等。它的近义词可以是埋伏、突袭等,而反义词可选为正面交锋、正面作战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