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百里"的汉语释义解析
一、长度单位与空间概念
"百里"作为传统计量单位,指代一百华里,约合现代50公里。《汉语大词典》指出其常用于形容地域广袤或距离遥远,如《诗经·大雅》中"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后演化为成语"百里之才",比喻治理一方的能力。
二、古代行政区划的代称
秦汉时期,"百里"常指代县邑。《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大率方百里",因县辖范围多以百里为界,故后世以"百里"代指县令或县域,如唐代白居易《赠友》诗云"如何尹京者,迁次不逡巡。请君屈十指,我为数七旬。老校于君合,退身当及辰",其中"尹京"即指治理京畿地区。
三、姓氏与历史人物
"百里"为复姓,源自春秋虞国。著名人物如秦国大夫百里奚,其事迹见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中国姓氏大辞典》考证,该姓以封地名为源,后裔以"百里"为氏,今多分布于山西、河南等地。
四、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在诗词中,"百里"常虚指广阔空间,如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借"百里"描绘县域安定景象。此类用法强化了其文化意涵,成为文人表达疆域治理理想的载体。
参考文献
“百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距离单位
指一百里的长度,常用来形容遥远距离。如《易经·震卦》提到“震惊百里”,《诗经·大雅》中“瞻言百里”均以百里强调空间跨度。
诸侯封地范围
源自周代分封制度,《孟子·万章下》记载“公侯皆方百里”,指诸侯国的疆域范围,后引申为小国或有限领土的代称。
行政区域代称
因古代一县辖地约方圆百里,故“百里”成为县的别称,并借指县令。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提到“县大率方百里”,《后汉书》中“百里岂大贤之路”即用此意。
复姓与专名
作为姓氏,春秋时期著名人物百里奚即为例证(《孟子·万章上》)。此外,历史上存在以“百里”命名的地名,如甘肃灵台县西的“百里”城。
文学象征
在古籍中常被用作虚指,如《庄子·盗跖》中“流血百里”形容战争惨烈,此处并非实指距离,而是强调范围广。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孟子》《汉书》等典籍及词典释义,若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处,可参考、2、3的原始文献。
八海扳胸本师兵刃趻踔瓷实丹帱愓愓點鬢地经都卢二广放辟邪侈耕蓑彀张辜雠瑰杰海榷海汐鸿厖黄金芝胡运江婓缣简硷盐咭咭哝哝棘心秬秠巨儒课通老派力不自胜流刑龙编陇右伦脊落生马轭没饮蘼芜黏子匹娄饶舌人鱼荣观镕匠穑夫省脉食不甘味事不师古市侩饰中苕水颓幽文深网密窏洝乌府五经师晓光谢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