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一种风俗。绘虎于门以御凶息疠。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2).泛指描绘虎的形象。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包氏 宣州 人,世以画虎名家,而 鼎 最为妙。今子孙犹以画虎为业,而曾不得其髣髴也。”
(3).“画虎类狗”的缩语。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醯鸡。”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学得屠龙无用处,祇如画虎反成羞。”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下》:“学 何 不至,不失雕龙;学 李 不成,终类画虎。”参见“ 画虎类狗 ”。
(4).指绘绣的猛虎图像。 前蜀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诗:“紫袍日照金鹅鬭,红旆风吹画虎狞。”
“画虎”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风俗
指在门上绘制虎的形象以驱邪避凶的习俗,源自《黄帝书》中神荼、郁垒捉鬼喂虎的传说。官府常在腊月除夕装饰桃人、悬挂苇索并画虎于门,寓意抵御灾祸。
描绘虎的形象
泛指对虎的绘画创作。例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宣州包氏家族世代以画虎闻名,但后代技艺逐渐失传。
“画虎类狗”的缩语
比喻模仿不当反而弄巧成拙,或好高骛远终无成就。如南朝鲍照《侍郎报满辞阁疏》中“画虎既败,学步无成”,杜甫诗中“谬知终画虎”均用此意。
相关成语
明代汪广洋《画虎》诗以虎喻人,通过“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展现猛兽亦有温情,暗含对亲情的赞颂。
“画虎”既可指具体行为(风俗、绘画),也可作为隐喻(失败模仿、亲情象征)。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
画虎一词指的是画虎图像或描绘虎的技法。它可以分解成两个部首:左边的“画”是表示绘画的意思的“田”字部首,右边的“虎”则是表示虎的意思。根据部首和笔画的组合,可以找到字形的来源。
在繁体字中,画虎的“画”字用的是「畫」,虎的“虎”字则是「虎」。而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也存在一些变体字,如“画”可以写作「畵」,而“虎”可以写作「虍」。
以下是一些关于画虎的例句:
与画虎相关的组词有:画虎类、画虎功、画虎科等。近义词可以包括画老虎、画猫等,而反义词则可能是不画虎、不描绘虎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