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笾豆的意思、笾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笾豆的解释

(1).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 孔颖达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鱼腊籩豆是也。”《后汉书·东夷传·濊》:“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籩豆。”《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帝纳其言,以后为亚献,仍以宰相女为齐娘,以执籩豆。”

(2).借指祭仪。 宋 苏辙 《谢讲彻<论语>赐燕状》之一:“深念勤劳,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毕陈。” 章炳麟 《訄书·徵七略》:“其细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职,官别为书, 与 周时赞大行相似。”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笾豆”是中国古代祭祀及宴会中使用的两种礼器,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用途:

  1. 基本释义
    “笾”和“豆”是两种形制不同的器具:

    • 笾:竹制,用于盛放枣、栗、干肉等不带汁水的食物(如和所述)。
    • 豆:木制(也有陶制或青铜制),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带汁水的食物(、均提到材质区别)。
  2. 用途与象征
    两者常并列使用,多见于祭祀、宴飨等庄重场合,体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例如《论语·泰伯》提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意指具体的礼仪细节由专人负责(引用《论语》例证)。此外,《礼记·礼器》中“笾豆之荐”进一步说明其用于供奉四季和合之气(引文)。

  3. 引申含义
    因笾豆在礼仪中的核心地位,该词常代指祭祀制度或礼仪规范,如《后汉书》描述东夷人“饮食以笾豆”,强调其饮食礼仪的文明化(提及)。

  4. 文献例证

    • 《礼记》记载笾豆盛放祭品,体现“敬”的礼制精神(、)。
    • 唐代《通典》描述祭祀时笾豆数量依等级增减,反映礼器使用的等级性(综合、2信息推断)。

总结来看,“笾豆”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祭祀伦理和社会等级观念。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笾豆》这个词是指一种传统的中国器皿,通常用于盛放食物。它是由竹制成的,形状类似于一个长而细的篮子,较为耐用而且透气性好。在中国的许多地方,笾豆被用于盛放米饭、豆类或其他食物。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及笔画。部首“⺡”代表竹,部首“⺾”代表米。笔画数量为11画。 《笾豆》一词源自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箯豆」。这是因为在历史上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字形经历了一些变化和简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竹」字的变体「⺡」是较早出现的版本,最初主要用于象征竹子。而「米」字的原始形态,类似于现在的「⺾」,用于表示大米或粮食。这样,结合两个部首就形成了「箯豆」这个字。 下面是一个关于《笾豆》的例句: 我的奶奶常常用箯豆盛放新鲜的蔬菜。 除了《笾豆》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汇可以与之搭配使用。例如,「米饭」、「竹篮」和「食物」都可以作为组词使用。 至于近义词,与《笾豆》相近的词语有「藤篮」和「竹器」。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意思,可以用来代替《笾豆》。 反义词方面,与《笾豆》相对的词语可能是「陶器」或「瓷器」等。这些词描述了不同材质的器皿,与笾豆的竹制物品形成对比。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菶菶仓圣车牖穿窆春孟打点大锣大鼓箪食瓢饮抖搂法语服习寡廉鲜耻寒点红媒假报告颊辅伎船解饷稷蜂社鼠井床金石躯骏奔垦凿兰掖潦旱冷清清凉野醨酒龙光乱来落土盲棋穆护歌拿瓜念佛磐石之固前车之鉴强作青釭启塞祈死祛治神明折儿失涎説明书倏然耸企条上贴征退回拖拉伟词伟美嵬苶五石六鹢下济象黄享乐香俏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