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笾豆的意思、笾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笾豆的解释

(1).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 孔颖达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鱼腊籩豆是也。”《后汉书·东夷传·濊》:“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籩豆。”《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帝纳其言,以后为亚献,仍以宰相女为齐娘,以执籩豆。”

(2).借指祭仪。 宋 苏辙 《谢讲彻<论语>赐燕状》之一:“深念勤劳,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毕陈。” 章炳麟 《訄书·徵七略》:“其细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职,官别为书, 与 周时赞大行相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笾豆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两类重要礼器的合称,其释义可从器物形制和礼仪功能两方面解析:

一、器物形制

  1. 笾(biān):竹制盛器,《周礼·天官·笾人》郑玄注"笾,竹器如豆者",专用于盛放枣、栗、桃、梅等干果类祭品。形制特征为高脚、圆口、带盖,因材质特性不适用于湿祭。
  2. 豆:早期为木制(称"木豆"),后发展出陶豆、铜豆等形制,《说文解字》释"豆,古食肉器也",主要用于盛装腌菜、肉酱等湿性祭品,形制与笾相似但器腹较深。

二、礼仪功能 《礼记·乐记》载"笾豆有楚,殽核维旅",二者组合使用形成礼制规范: • 等级象征:周礼规定天子二十四豆,诸侯十六豆,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 • 方位制度:《礼记·礼器》"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陈设方位对应阴阳五行 • 功能分工:干湿分盛体现古人"阴阳相济"的祭祀理念

三、词义延伸 《诗经·大雅·既醉》"笾豆静嘉"句,后衍生为礼仪规范的代称。《论语·泰伯》"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指代具体礼仪细则。汉代经学家郑玄在《三礼注》中建立系统的笾豆制度阐释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笾豆”是中国古代祭祀及宴会中使用的两种礼器,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用途:

  1. 基本释义
    “笾”和“豆”是两种形制不同的器具:

    • 笾:竹制,用于盛放枣、栗、干肉等不带汁水的食物(如和所述)。
    • 豆:木制(也有陶制或青铜制),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带汁水的食物(、均提到材质区别)。
  2. 用途与象征
    两者常并列使用,多见于祭祀、宴飨等庄重场合,体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例如《论语·泰伯》提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意指具体的礼仪细节由专人负责(引用《论语》例证)。此外,《礼记·礼器》中“笾豆之荐”进一步说明其用于供奉四季和合之气(引文)。

  3. 引申含义
    因笾豆在礼仪中的核心地位,该词常代指祭祀制度或礼仪规范,如《后汉书》描述东夷人“饮食以笾豆”,强调其饮食礼仪的文明化(提及)。

  4. 文献例证

    • 《礼记》记载笾豆盛放祭品,体现“敬”的礼制精神(、)。
    • 唐代《通典》描述祭祀时笾豆数量依等级增减,反映礼器使用的等级性(综合、2信息推断)。

总结来看,“笾豆”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祭祀伦理和社会等级观念。

别人正在浏览...

傲倪本小利微比推力孱羸齿少气锐冲盈床母炊粱跨衞锄头雨聪俊掉文定海三总兵抵噪烰炭福相附义干策策拱度供僧贵无横拓怀濡活兵将匠极敝记丑言辩节矜嗟唏籍籍赍勑敬厚俊厨奎阁拦刼棱鳀良师益友令甓祴柳迳龙尾道毛板邈踰槃桓碰锁启复劝饬屈受人命危浅丧败三麦三贞伤兵世界大同世亲螫蝎松美松木板苔絮殄败微身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