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持诏书。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某月日遣使齎勑送付界首布告讫。”一本作“ 齎敕 ”。
赍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jī chì,源自古代汉语,常用于描述与皇帝诏书相关的行为。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用法及相关背景,确保内容专业、权威且可信。
“赍勑”由“赍”和“勑”两个汉字组成。
因此,“赍勑”整体表示“携带皇帝的敕书”,常用于历史语境中描述使者奉命持诏书出行、宣旨或执行任务的行为。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有“赍勑宣慰”的用法,指使者持诏书安抚地方。
词源与演变:
“赍勑”起源于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而普及。在唐宋文献中常见,如《旧唐书》记载使者“赍勑往谕”,强调其作为官方行为的正式性。该词多见于史书、公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保留在历史研究或古籍中。
例句与语境:
在权威典籍中,如《资治通鉴》有载:“遣使赍勑,安抚边陲。” 意指派遣使者携带皇帝敕书,以安抚边疆地区。这体现了“赍勑”在政治、军事场景中的实用性,突显其权威性和仪式感。
为提升内容的可信度,以下解释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学术资源:
(注:由于当前无有效在线链接可提供,以上来源仅列出名称,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赍勑”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实际可能是“赍敕”的异体写法(“勑”是“敕”的异体字)。其含义需拆解分析:
赍(jī)
本义为“持拿、携带”,如《周礼》中“赍盗粮”指携带粮食给盗贼。后引申为“怀着(情感)”,如“赍恨”。
勑/敕(chì)
指帝王诏书或命令,如“敕令”“敕封”。例如《宋史》中“遣使赍敕赐予”即指使者携带皇帝诏书进行赏赐。
整体含义:
“赍勑”即“携带皇帝的诏令”,常见于古代官员奉命传递皇帝旨意的场景。例如:“使者赍敕至边关,宣谕将士”(使者带着皇帝诏书到边境,向将士宣读命令)。
注意:
该词属于文言用法,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若在文献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代内容(如诏书内容、传递对象等)。
黯陋八鄙摆布白洑奔星避碍摒攩禀授赪虬珠抽贯忖沙大副打过谠言丹屏逗趣儿独竖一帜饵食腓字风菜風漚富人负素龟象鬼笑汗帨好戏横徵暴赋缓悠悠昏眊郊仪节假靖节酒垆聚米为山渴盘陁国劳动法留幕駡娘密命南乡聂聂曲轸荣禄三絃生外深中笃行属聚挑挞体仁剔挑统府讬地炜煌嗡嗡营营文甲五势小寒食狎熟鸂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