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龙尾道的意思、龙尾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龙尾道的解释

(1). 唐 代 含元殿 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名。 唐 张籍 《赠赵将军》诗:“身贵早登龙尾道,功高自破 鹿头城 。”《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 禄山 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

(2).借指朝廷。 宋 梅尧臣 《赐酒》诗:“近亲龙尾道,远袭雀头香。” 清 赵翼 《邸抄》诗:“黄髮召归龙尾道,翠云焚却雉头裘。”

(3).旧时城外至城上盘旋而上的隥道。《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元年》:“ 王先成 请筑龙尾道,属于女墻。” 胡三省 注:“自城外筑墱道,陂陀而上,属于城上短垣。其道前高后庳,后塌于地,若龙之垂尾然,故谓之龙尾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龙尾道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特殊形制,特指唐代含元殿前依地势修筑的坡道。其名源于形制与象征意义:道身呈斜坡状自殿基向南延伸,底部宽阔而顶端渐窄,形似龙尾下垂,故得"龙尾"之名。该建筑结构最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旧唐书·仪卫志》载"含元殿前龙尾道,下蹙雷雨",直观描述其地势高峻的特征。

从建筑功能分析,龙尾道具有礼仪与实用双重价值。据《唐六典》记载,该道作为百官朝谒通道,通过七折迂回的坡道设计减缓攀登坡度,既满足仪仗队列行进需求,又暗合"天子九重"的礼制观念。考古发掘显示,含元殿遗址现存三道平行的坡道遗迹,中央御道宽约8.5米,印证了文献中"御道居中,臣道分列"的等级规制。

在文化意象层面,龙尾道被赋予祥瑞寓意。宋人沈括《梦溪笔谈》特别指出:"唐含元殿龙首道,自平地七转至殿前,望之如龙尾下垂",将建筑形制与祥龙意象巧妙结合,强化了皇权天授的象征体系。这种建筑形制影响深远,日本平城京大极殿前"龙尾坛"即为此制东传的实物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龙尾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可从历史建筑、文学隐喻等角度展开:

  1. 本义: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龙尾道最初指唐代长安城含元殿前的阶梯式通道,因从高处俯瞰形似龙尾下垂而得名。其建筑特点是前高后低、蜿蜒曲折,具有独特的仪式性和威严感。史书记载,安禄山曾“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新唐书·安禄山传》),展现了它在政治象征中的地位。

  2. 借代朝廷或政治中心
    在诗词中,“龙尾道”常被用作朝廷的代称。例如宋代梅尧臣《赐酒》诗中“近亲龙尾道”即指接近权力中枢。清代赵翼诗句“黄髮召归龙尾道”也延续了这一用法。

  3. 军事防御建筑结构
    旧时城墙外修筑的盘旋而上的坡道,因其逶迤如龙尾形态,亦被称为龙尾道。这类建筑用于连接城墙与地面,如《资治通鉴》记载唐昭宗时期修筑龙尾道以加强城防。

  4. 成语的比喻意义
    作为成语,“龙尾道”引申为“处于群体末尾或次要地位”的象征,以龙尾的末端位置暗喻身份卑微或边缘化。

建筑演变:宋代以后龙尾道形制逐渐消失,但在河南济源济渎庙等遗址中仍可见类似结构的遗迹。此词融合了建筑美学与权力隐喻,成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百夫拔山军誖晦炳灵兵气布匹才哲超等充堂愁懃出丧代行笃守肥硕诽语风木逢时高橇关紧寡为顾恨还京乐豁啦啦活络謇谔蹇困皦镜脚头乱夹注禁得集体舞俊流羸民鍊魄龙蕊簪落晖民産明中哝唧牌匣篷樯扰劫三胡蛇酒省忆使副师律水腹鼠凭社贵属于嗣业苏耽随璞套索调词土田望色侮易衔感象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