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徘徊,滞留。《后汉书·种岱传》:“﹝ 岱 ﹞禀命不永,奄然殂殞。若不槃桓难进,等辈皆已公卿矣。” 三国 魏 嵇康 《述志诗》之一:“庆云未垂降,槃桓朝阳陂。”
2.游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予参 成都 议幙……时 凌云山 、 安乐园 皆盛处,纠曹 何预 元立 、法曹 蔡迨 肩吾 皆佳士,日相与同槃桓。”
3.广大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观 史迁 之《报任安》、 东方朔 之《难公孙》……志气槃桓,各含殊采。”
“槃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徘徊/滞留
指停留、逗留不前,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后汉书·种岱传》提到“若不槃桓难进,等辈皆已公卿矣”,描述因滞留而未能晋升的状态。
游乐
在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日相与同槃桓”即指友人共同游乐的场景。
意气风发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用“志气槃桓”形容文采飞扬、意气昂扬的状态。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若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汉典及《后汉书》等文献。
槃桓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心境优雅平和、沉着自持。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或心态,即表达一个人内心宁静、无忧无虑、安定从容的状态。
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槃桓”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木”和“旡”,其中“木”是表示木头的部首,“旡”是一个独体字。它总共由10个笔画组成。
《槃桓》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程颐的《韩非子集注》中。程颐通过解释韩非子的思想理论,引用并解释了“槃桓”这个词。
槃桓的繁体字形为「盤桓」。
在古代,槃桓可以写作「叛泓」或「叛沴」。这些写法已经不再使用,现代常用的写法是「槃桓」。
1. 他面对挑战时保持着槃桓的心态,从容应对。
2. 她的内心槃桓,无论遇到何种困境都能沉着应对。
槃桓没有太多的组词。可以使用诸如「槃桓的心境」、「槃桓的态度」等短语来描述相关概念。
近义词包括心境优雅宁静、恬淡自如、心静如槃等。
反义词包括烦躁、焦虑、不安、紧张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