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书的封函。借指谏书。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投顙触諫函,献言何耿介!”
“谏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n há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古代臣子或官员向君主、上级呈递的谏书(即规劝性奏章),通常以封函形式呈现,内容包含对政策、行为的批评或建议。
字面意义
“谏函”由“谏”(规劝)和“函”(封套)组成,字面意为“谏书的封函”,后引申为谏书本身,即臣子进谏的文书。
历史背景
古代官员通过谏函向君主直言进谏,体现忠诚与勇气。例如宋代苏舜钦《感兴》诗云:“投顙触諫函,献言何耿介!”(以头触谏函,表达耿直的建议)。
用途与价值
谏函不仅是沟通渠道,更是政治文化中“直言敢谏”精神的体现,常用于纠正君主决策、维护国家利益。
“谏函”承载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监督与劝谏传统,既是文书形式,也是臣子责任感的象征。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
《谏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劝谏的信函或书信。它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凵,其中言为左边的部首,凵为右边的部首。
《谏函》一共有12画,其中言部有7画,凵部有5画。
《谏函》来源于古代官员或士人对君主或上级提出劝谏的书信。古代重视谏言,认为官员有责任对君主提出正确的忠告,因此《谏函》这个词表示劝谏的书信。
《谏函》的繁体字是「諫函」。
古时候,《谏函》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该字以「諫凾」的形式出现。字形中的「言」部字旁被写成了「言言」的形式,「凵」部则与现在相同。
1. 他写了一封《谏函》给皇帝,表达了自己的忠告和建议。
2. 政治家应该勇于给领导写《谏函》,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提出正确的意见。
1. 谏言:指劝告、规劝的话语。
2. 劝谏:指劝告、规劝,给出正确意见。
3. 表章:旧时官员用来向君主陈述意见的文书。
1. 告状:指向上级或有关方面告发他人的行为。
2. 规劝:指对他人提出劝告或建议,引导其行为改变。
1. 唯命是从:表示只顺从命令,没有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
2. 顺从:指完全服从,没有任何抵抗或反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