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追究缺点过失。《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伏惟敷含垢之道,存弃瑕之义,远思 剧孟 ,近取 李邕 ,岂惟成愷悌之泽,实亦归天下之望。” 明 陈子龙 《直纠大贪疏》:“洗濯肺肠,尽改往辙,以报朝廷弃瑕之恩。”参见“ 弃瑕録用 ”。
“弃瑕”是一个中文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不计较他人的缺点或过失,体现宽容与用人之道。以下是详细解析:
“弃瑕”字面意为舍弃瑕疵,引申为不追究他人的缺点或过失,强调以宽容态度对待他人。该词常用于描述领导者或组织对人才的包容,如《旧唐书》中记载唐玄宗对李邕“存弃瑕之义”,即保留其才能而不计较过失。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用例、现代词典释义及成语组合形式,完整覆盖该词的历史脉络与语义演变。
《弃瑕》是一个成语,意为摈弃瑕疵,只追求完美。它由“弃”和“瑕”两个字组成。其中,“弃”是由弓和巳两个部首构成,拼音为qì,音qì;“瑕”由王和夕两个部首构成,拼音为xiá,音xiá。总共有8画。
《弃瑕》出自《诗经·魏风·七月》:“宜瑕疵宜饰辞”,意思是可以保留瑕疵,可以虚饰言辞。后来演变成了弃掉瑕疵,追求完美。在繁体字中,《弃瑕》的写法为《棄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弃瑕》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弃=丅+广+巳,瑕=王+卩+月。
1.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从不容忍任何瑕疵,总是弃瑕求虚。
2. 这位艺术家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也要确保每件作品都没有任何瑕疵,他真是个弃瑕的完美主义者。
1. 弃旧迎新:指舍弃旧的,崇尚新的。
2. 弃暗投明:比喻抛弃错误,转投正道。
3. 弃儿:被父母或家人遗弃的孩子。
近义词:舍瑕求虚、苛求完美。
反义词:纵容瑕疵、不求完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