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帽的意思、道帽的详细解释
道帽的解释
犹道巾。亦借指家居时所戴的便帽。 宋 陆游 《新裁道帽示帽工》诗:“故帽提携二十霜,别裁要作退居装。”
词语分解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 帽的解释 帽 à 盖头的东西:帽子。草帽。凉帽。军帽。礼帽。 器物的顶罩或套儿:笔帽儿。螺丝帽儿。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道帽,又称“道冠”或“法冠”,是道教神职人员(道士)在举行宗教仪式、修炼或代表特定身份时所佩戴的特制帽子。它是道教服饰体系(法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宗教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形制与特征:
- 道帽的样式多样,常见的有混元巾(圆形,顶有洞,象征混元一气)、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前高后低,顶部平坦,两角微翘,象征逍遥)、纯阳巾(类似庄子巾,但后部竖起两片,传说为吕洞宾所创)、九梁巾(前有九条梁,象征“九转还丹”或北斗九星)等。
- 材质多为黑色或深色布料,如缎、棉布等,体现庄重与朴素。
- 部分高级别或特定仪式中使用的道帽(如五老冠、莲花冠)可能更为华丽,饰有图案或金线。
-
功能与象征意义:
- 身份标识:道帽是道士区别于世俗之人的显著标志之一,象征着其作为修道者的身份和宗教职责。
- 宗教仪轨:在斋醮科仪、诵经礼拜等正式宗教活动中,佩戴道帽是仪轨的要求,体现对神灵的恭敬和仪式的庄严。
- 修真象征:不同形制的道帽蕴含着不同的道教教义和修真理念。例如,混元巾象征“道”的初始状态——混元一气;九梁巾象征修行层次或宇宙星辰。
- 护持身心:道教认为,冠戴整齐有助于收束身心,防止散乱,利于入静修行。
- 等级区分(部分):历史上某些时期或特定道派中,道帽的样式或装饰可能隐含一定的教内等级信息。
-
文化内涵:
- 道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设计融合了道教对宇宙、生命、修行的独特理解。
- 它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如模仿天地形态)、注重内在修炼(如象征修真次第)的思想。
- 作为传统服饰的一部分,道帽也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该权威辞典对道教术语、仪轨、服饰有详细收录和解释,是研究道教文化的基础工具书。其中对“道冠”、“法服”等条目有明确阐述。
- 《道藏》相关典籍: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如《三洞法服科戒文》等,对道士的法服(包括道冠)的形制、穿着场合及象征意义有明确规定和解释,是研究道教服饰制度的原始文献依据。
-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周汛、高春明著):这部综合性服饰辞典涵盖了中国历代各阶层的服饰,包括宗教服饰,对道教冠帽的种类、名称及特点有专业介绍。
- 《道教服饰》(张泽洪著):此书专门研究道教服饰文化,系统梳理了道教法服(含道冠)的历史演变、形制特点、宗教内涵及其在道教仪式中的作用,是深入了解道帽的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道帽”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道帽指“道巾”,即道士所戴的头巾,同时也借指家居时佩戴的便帽。这种帽子通常与日常生活或退隐后的简朴装扮相关。
-
文化背景与出处
宋代诗人陆游在《新裁道帽示帽工》一诗中提到:“故帽提携二十霜,别裁要作退居装。”,表明道帽是文人退隐后的一种服饰象征,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意涵。
-
功能与象征
道帽不仅是日常家居的便帽,还可能隐含道家文化中“简朴”“自然”的审美取向。其名称中的“道”字,既关联道教服饰,也延伸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类似词汇包括“道冠”(道士正式冠帽)、“纶巾”(儒雅头巾)等,但“道帽”更侧重非正式场景的使用。
道帽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既指道士头巾,也用于描述文人退隐后的家居便帽,常见于古典文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陆游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案察謷色白曳拨触渤潏不甚了了抄掇撑霆裂月驰甬赤衷辍止道听耳食放黜封壝诰劄出身供须狗骨秃轨符好评黑米湖海活火较约金汞惊翔酒面九锡文踡屈夸夺子老聩励精求治秘説恼駡齧杀蜺旌偏毗乞留兀良清气清壮齐圣广渊秋岚秋色商和山集嗜芰势况死沉宿疴俗论桫椤泰然处之踏践调皮鬼屠劋未兆无地自容无功乡舞咏香积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