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箠的意思、鞭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箠的解释

1.鞭子。亦用作比喻。《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騏驥日驰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欧榘甲 《新广东》五:“鄙人虽浅陋,愿执鞭箠为马前卒。” 何其芳 《一个平常的故事》:“让我的歌唱变成鞭箠。”

2.鞭打。《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6*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刘师培 《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无异于公庭。”

3.比喻督促、勉励。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一节:“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从而崇拜之拥护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书<货殖传>后》:“方 秦始皇 统一区夏,鞭箠夷蛮,雄略震乎当世。”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鞭箠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鞭箠(biān chuí)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鞭”和“箠”两个单字组成,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字义解析

  1. 指用皮革或绳索制成的长条状抽打工具,主要用于驱赶牲畜或施行刑罚。

    来源:《说文解字》:“鞭,驱也。从革,便声。”

  2. 箠(同“棰”)

    原指竹木制成的短棍或刑杖,后泛指杖击工具。

    来源:《说文解字》:“箠,击马策也。从竹,垂声。”


二、合成词释义

鞭箠的本义指鞭子与棍杖,引申为:

  1. 刑具的统称

    古代用于抽打、责罚犯人的工具,如《汉书·刑法志》载:“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

    来源:《汉书·刑法志》

  2. 鞭打的行为

    表示用刑具责罚,如《资治通鉴》记:“官吏鞭箠士卒,士卒皆怨。”

    来源:《资治通鉴·唐纪》

  3. 驱使或奴役的象征

    引申为压迫、控制,如苏轼《论养士》:“民疲于鞭箠,吏困于箠楚。”

    来源:《苏轼文集》


三、古籍例证


四、现代用法与辨析

现代汉语中,“鞭箠”已罕用,多被“鞭打”“鞭策”替代。需注意:


五、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定义“鞭箠”为“鞭子和棍棒,亦指以鞭棍击打”。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收录“箠”通“棰”,释义为“杖、棍,或杖击”。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详析“鞭”“箠”字形演变及本义。

(注:古籍原文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鞭箠”(读音:biān chu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鞭箠”原指用鞭子和竹制刑具抽打,引申为严厉惩治或严加管教。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强力手段进行约束或惩罚。


二、详细释义

  1. 字面意义

    • “鞭”指鞭子抽打,“箠”为古代竹制刑具,合称代指体罚行为。例如《国语》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即指用鞭打驱使他人。
  2. 比喻义

    • 督促与勉励:如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以“鞭箠”比喻对民众的激励。
    • 征服与控制:清代姚鼐提到秦始皇“鞭箠夷蛮”,形容以武力征服边疆民族。

三、古籍与现代用例


四、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鞭箠”既有具体惩罚行为的描述,也包含抽象层面的督促或统治手段,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褒贬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爱莫之助白帆白苎抱火卧薪鼻青眼肿春畲诞弥刁天决地动履多马翻腔该搭槁禬圪登登工竣媾接诡歹还牍汗淋淋贺赖鹤唳华亭黄胖摏年糕江鲜嘉问结不解缘靖郭君镜雪稽压绝交夸诳揆伍兰新铁路马良眉梦幻绵微妙微末大末堂滂溏瓶沉簪折前怕狼,后怕虎若下入谒三燕山寇失羣守晩顺政书友丝分缕解思治陶镕涕泗交流退转脱生晤谈巷术相资咸盐小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