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陶熔 ”。1.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 前蜀 杜光庭 《亲随司空为大王醮葛仙化词》:“臣曲荷陶鎔,实深造化,唯虔祷祝,少答恩慈。” 宋 曾巩 《贺东府启》:“ 巩 蚤游墙屏,幸遇陶鎔。”《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这还算 安老爷 、 安太太 一年的水磨工夫,才陶熔得姑娘这等幽嫻贞静。” 谢觉哉 《不惑集·忆叔衡同志》:“他的诲人,似乎摆着正经面孔而又不摆着正经面孔,似乎他向你请益,而实则你就在他的陶熔中。”
(2).熔化,融合。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陶鎔 屈 宋 入大雅,挥洒日月成瑰词。” 清 黄鷟来 《述别叙怀》诗之四:“ 陶 谢 与 李 杜 ,大冶归陶鎔。”
(3).比喻浸润,影响。 李书成 《学生之竞争》:“加之数十年陶熔于宦海,养成一种柔滑狡狯、麻木不知痛痒之性质。”
“陶镕”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从比喻和引申角度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培育与造就
指通过教育或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品德、才能进行塑造和培养。例如《官话指南》中提到“得蒙老兄陶镕”,即表达对他人的教导和栽培的感激。宋代曾巩的《贺东府启》中“幸遇陶鎔”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熔化与融合
原指金属或陶瓷的熔炼过程,引申为不同事物的交融与统一。如清代黄景仁的诗句“陶鎔屈宋入大雅”,形容将屈原、宋玉的文风融合升华。
浸润与影响
强调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例如李书成提到“数十年陶熔于宦海”,指长期受官场环境的影响。
该成语由“陶镕”与“鼓铸”组合而成,比喻通过教育或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进行塑造。
“陶镕”既可指具体的熔炼过程,更常用于抽象层面,表达对人的培育、思想的融合或环境的浸润。其内涵强调通过外部力量实现内在品质的提升,常见于文学、教育等语境。
陶镕指的是陶瓷制作中的一种特殊技艺,即在高温下熔化釉料,使其成为一种类似镜面的有光泽、平滑的表面。
陶镕的部首是金(钅)和韦(韋),总共包含11个笔画。
陶镕一词来源于古汉语,由陶瓷制作技艺中的"陶"和"镕"两个字组成。其中,"陶"指的是陶瓷,"镕"则是指进行熔化处理。
繁体字为陶鎔。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陶镕的字形比较特殊。"陶"字的上方有一个"勺"字,下方是"口"字,而"镕"字则是由"金"与"韦"组成。
1. 这个陶瓷作品经过精湛的陶镕技艺,表面如镜,非常漂亮。
2. 他是一位擅长陶镕工艺的陶艺师,作品精美而受到广泛赞誉。
1. 陶瓷
2. 陶艺
3. 陶坯
4. 陶罐
5. 陶匠
1. 釉面-指陶瓷器表面用釉料覆盖并烧制,也有类似陶镕中有光泽的效果
2. 熔化-指物质在高温下变成液体状态
1. 粗糙-与陶镕相对,形容表面没有光泽,不平滑
2. 无光-指物体表面没有反射光线的效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