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奸故的意思、奸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奸故的解释

犹奸诈。故,巧诈。《后汉书·董卓传》:“其中有为 傕 ( 李傕 )所枉系者, 傕 恐 茂 ( 裴茂 )赦之,乃表奏 茂 擅出囚徒,疑有姦故,请收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奸故”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法律术语,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法律史研究领域,其核心含义指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尤其特指性犯罪(如强奸)。以下是基于权威辞书及古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构词解析

  1. 奸(姦)

    • 本义指邪恶、诈伪,引申为非法性行为(如通奸、强奸)。
    • 《说文解字》:“奸,犯婬也。”
    • 在律法中泛指犯罪,如《唐律疏议》将“奸”列为“十恶”之一。
    • 意为故意、蓄意。
    • 《说文解字》:“故,使为之也。”强调主观意图。

“奸故” 即“故意行奸”,指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违法仍刻意实施性侵害或其他犯罪行为。


二、古籍中的法律定义

  1. 《唐律疏议·杂律》

    规定:“诸奸者,徒一年半;强者,流三千里。”疏议注明:“奸故者,谓有心犯法”,强调主观故意是量刑关键。

    来源:《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大清律例·刑律》

    对“犯奸”条目的解释中,将“奸故”与“过失”对立,明确“故犯者加重其刑”。

    来源:《大清律例》卷三十三(法律出版社影印本)。


三、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收录“奸故”词条:

奸故(jiān gù)

释义:故意犯罪,特指蓄意实施通奸、强奸等行为。

例句:“按律,凡因奸故杀人者,斩立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4册,第21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四、学术研究中的用法

法学史研究中,“奸故”常作为分析古代刑法主观要件的例证:

“唐律区分‘故杀’与‘过失杀’,‘奸故’与‘奸过失’,体现‘原心定罪’原则。”

来源: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


“奸故”是古代律法中的复合词,强调犯罪行为的故意性,尤指性犯罪。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现代汉语已罕用,但仍是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奸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jiān gù,其含义可拆解如下:

一、词义解释

二、文献例证

《后汉书·董卓传》中记载:“傕恐茂赦之,乃表奏茂擅出囚徒,疑有姦故”,此处“姦故”即指控裴茂有奸诈欺瞒的行为。

三、使用特点

  1. 语境限制:主要用于史书、文言文,现代汉语已罕见使用。
  2. 构词方式:属于同义复词结构,“奸”与“故”均含负面表欺诈的语义。
  3. 近义词:奸诈、诡诈、权诈(、4补充的“奸佞”“奸智”可作关联理解)。

四、注意事项

该词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品行(如权臣弄权),若需现代场景应用,建议使用“欺诈”“虚伪”等更通用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乌板报愁瘁传声器出任初校词坛大荒骆呆厮吊腰撒跨跌打抵法兜术天顿舟耳记阿世分区佛境戈尔巴乔夫估度贵戚杭紬好奇心豪奢放逸皇天子虎卜嘉宠简歡角落矫世励俗甲头稽证鐝头开门钱坑焚琅花类招凉鞋聊胜于无掳掇迷离批郤导窽谦喜迁序歧误穣人人生朝露赏脸省铨神人审细十子烁石流金署议松石缩板泰岳谈言微中铁砚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