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愁悴 ”。
“愁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呈现:
“愁瘁”是“愁悴”的异形词,意为忧伤憔悴。两词在古籍中常通用,均表示因忧愁而面容或精神疲惫的状态。例如《楚辞》中“愁悴”即形容屈原被放逐后的憔悴形象。
古代诗词中可见其用法,如宋代吕南公《君益惠竹杖》的“故人怜我晚愁瘁”,以及明代黄衷《悯雨》的“未应愁瘁过当年”,均通过“愁瘁”表现诗人因忧思而身心疲惫的状态。
该词属于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典文学或仿古语境中。其核心语义指向由内心忧愁引发的外在憔悴,与“憔悴”“忧瘁”等词近义。
愁瘁(chóu cuì)是一个成语,形容心情忧愁痛苦,思虑重重的样子。
愁瘁由「忄」和「疒」组成,其中「忄」为心的偏旁部首,又称为“忄字底”;「疒」为病字旁。
拆分成的笔画分别为「忄」(3画)和「疒」(5画)。
《愁瘁》最早出自陆文夫的《甲乙两日记》:“愁瘁乃朝不思夜不乐之病也。”后来陆游在《秋夕闻笛有感》中写道:“但见悲催脸,忧愁满座,连天愁瘁。”从此,愁瘁成为了描述忧愁痛苦的常用词语。
繁体字中,愁瘁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的写法有些不同,愁瘁的古汉字形态分别为「㼞」和「瘁」。
1. 心事重重,他整天愁瘁得睡不着觉。
2. 失恋后,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愁瘁之色。
愁绪、愁闷、瘦瘁、忧愁
忧伤、忧虑、痛苦、苦恼
欢快、快乐、轻松、愉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