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砚的意思、铁砚的详细解释
铁砚的解释
铁铸的砚台。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晋武帝 ﹞即於御前赐青铁砚。此铁是 于闐国 所出,献而铸为砚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胡怀琛 《宝剑篇》:“曷去化铁砚,静默而宁康。”参见“ 磨穿铁砚 ”。
词语分解
- 铁的解释 铁 (鐵) ě 一种金属元素,工业上用途极广,可以炼钢,可制各种器械,亦是生物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形容坚硬:铁拳。铁军。铁骑。金戈铁马。铁汉。铁蹄。铁腕。 形容确定不移:铁铮铮。铁的纪律。铁证。 形
- 砚的解释 砚 (硯) à 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砚台。笔砚。 旧指同学关系(因同学共笔砚):同砚。砚友。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铁砚,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器物指代和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铁砚(tiě yàn)指以铁铸造的砚台。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一种特殊的砚台制作工艺——在石质砚台底部或中心嵌入铸铁,以增强耐磨性。字面可拆解为:
- 铁:金属铁,强调材质坚硬。
- 砚:研墨的文具,即砚台。
二、核心典故与引申义
该词最著名的典故出自《新五代史·桑维翰传》:五代时期的桑维翰立志考取进士,因姓氏“桑”与“丧”同音被认为不吉而遭考官厌恶。有人劝他放弃科举改走其他门路,他愤然铸造一方铁砚,并立誓:“铁砚穿,乃改业”——即除非将这坚硬的铁砚磨穿,否则绝不改变科举入仕的志向。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磨穿铁砚”。
因此,“铁砚”的深层含义为:
- 刻苦勤学的象征:喻指治学或习艺的极端勤奋与持久恒心。
- 矢志不渝的决心:形容志向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三、形制与特点
据宋代《歙州砚谱》等文献记载,铁砚并非全铁所铸,常见形制为:
- 铁铸砚心:在石砚的墨堂部位嵌入铸铁,取其极其耐磨的特性。
- 石质砚底:周边及底部仍为石质(如歙石、端石等),保留石材发墨佳的特性。
- “磨穿”之难:其设计初衷是利用铁的极高硬度,使之难以被墨磨耗,故“磨穿铁砚”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以衬托决心的坚定。
四、文化象征与引用
“铁砚”及其衍生的“磨穿铁砚”已成为中华文化中表达勤学励志的经典意象:
- 文学引用:如陆游《寒夜读书》中“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即以“铁砚穿”形容长年累月刻苦攻读。
- 成语固化:“磨穿铁砚”被收入《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定义为“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权威参考来源
- 《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桑维翰铁砚典故原始出处。
- 《歙州砚谱》(宋代唐积撰) - 记载铁砚形制与工艺。
- 陆游《剑南诗稿》(如《寒夜读书》) - 诗词中运用铁砚意象。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收录“铁砚”及“磨穿铁砚”词条并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铁砚”是汉语词汇,指铁铸的砚台,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定义
铁砚即铁制的砚台,属于金属砚的一种。据记载,西汉时期开始用铁铸造砚台,因此得名。其质地坚硬,适合长期使用,常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书法、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2.历史典故
- 晋代记载:晋武帝曾将青铁砚赐予臣子,所用铁料产自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凸显其珍贵性。
- 象征意义:铁砚因材质坚固,被赋予“坚韧不拔”的寓意,常用于比喻刻苦治学,如成语“磨穿铁砚”即形容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3.文学引用
-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把铁砚磨穿”,以铁砚的耐磨特性暗喻寒窗苦读的艰辛。
- 近代胡怀琛《宝剑篇》中“曷去化铁砚”,则借铁砚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文化延伸
铁砚在命名中也有应用,如人名“铁砚”结合“铁”的刚强与“砚”的文雅,寓意正直聪慧、成就非凡。
铁砚既是古代实用的书写工具,也是文化符号,承载着勤奋、坚韧的精神内涵。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细节,可参考《拾遗记》《西厢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昂黛阿土生拔苗助长餐风露宿鄽市车主春律绰绰丹崿稻田衲导游惦算俘劫福筭该是稾茇共触工业区位论逛庙规格归俗寒风侵肌汉堡包惠顾晦芒京花精简惊悉经意急足蠲赦开元通宝科长恪遵枯砚眉棱骨南家难荫生麒麟儿庆洽倾市仁妻忍性上树拔梯师承实惠受辞收复首级水輨水照云光淑静速斗俗文学套子突忽瓦解冰泮王旨万枢威信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