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抵法的意思、抵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抵法的解释

(1).犹伏法。 唐 南卓 《羯鼓录》:“此人大逆戕忍,不日间兼即抵法。” 宋 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神异幽怪·开墓二》:“未几果败,抵法。”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献替》:“上幸 九龙池 ,有民妇号而诉其令者,上震恐,欲逮令抵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致妇投繯,恶少亦抵法。”

(2).犯法。《旧五代史·晋书·白奉进传》:“军士抵法,寧有彼我,今僕以咎自陈,而公怒不息,莫是与 范延光 同反耶!”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吾知从民便,抵法非所辞。”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有族人抵法者,赂以田求为解之,不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抵法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触犯法律后受到应有的惩处,即“伏法”。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字义拆解与核心释义

    “抵” 本义为抵达、到达,引申为“抵触”“触犯”(如“抵触”)或“抵偿”“承担”(如“抵命”)。

    “法” 指法律、法令。

    二字组合为动宾结构,意为“触犯法律而受到制裁”,强调行为与法律后果的对应关系。

    例:作恶者终将抵法。

  2. 用法特征

    • 文言性:现代汉语中更常用“伏法”“绳之以法”等表述,“抵法”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书面语。
    • 被动隐含:虽为主动形式(如“某人抵法”),实际指“某人因犯罪而受惩”,隐含被动含义。
    • 结果导向:侧重强调法律惩处的必然性,含“罪有应得”的语义色彩。
  3. 经典文献用例

    该词在古籍中常见于司法语境:

    《明史·刑法志》:“罪人抵法,原情有可矜者,奏请减等。”

    (释义:罪犯伏法时,若情节有可悯之处,可奏请减轻刑罚。)

    此例体现“抵法”与司法审判、量刑的关联性。

权威参考来源:

释义综合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抵”“法”的释义及历史用例分析。因未检索到公开网络文献直接解析该词,释义未添加链接,建议查阅上述工具书获取详细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抵法”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伏法

指因犯罪而依法接受刑罚或被处决。这一用法在古籍中较为常见,例如:

二、犯法

指触犯法律的行为。例如:


补充说明

  1. 词源结构
    “抵”有“触犯”“到达”之意(如“抵触”“抵命”),“法”指法律,组合后引申为法律层面的触犯或承担后果。

  2.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该词,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如会计术语“备抵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旧五代史》《玉堂丛语》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悲切切铲土机插足撤资赤熟雠勘抽绪初场春令催芽蹴踘当天打女真大宗师二祖分断凤华夫男革乱广座行规暵热横管洄澓忽流狐埋狐搰借面吊丧金羊拘介魁星阁灵象妙能密网末光南半球评模凭准婆罗门咒潜豫请书散放上急山陆傻头傻脑生才熟锦疏谬书疏塑造檀那谭吐讨平五短身材无能之辈五日京兆想头销损协情昕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