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or details] 小节,细节
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礼记·乐记》
(1).细节,小节。《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籩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孔颖达 疏:“此等物所以饰礼,故云礼之末节也……以末节非贵,故有司掌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公跡并 伊 皋 ,但有末节尚损盛德。”《元史·隐逸传·杜瑛》:“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 汉 唐 犹不屑也。”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圣人非不知浮文末节,无当於精义,特以礼之本於太一、起於微眇者,不能尽人而语之,则莫若就民生日用之常事为之制。”
(2).卑下的品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3).晚节。《南史·袁湛传》:“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録。”
"末节"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末节"在汉语中是一个复合词,由"末"(mò)与"节"(jié)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事物中次要、非本质的部分,或细节性的枝节问题。根据权威词典释义及语言文化背景,可分层解析如下:
次要部分与细微枝节
指整体中不关键、非核心的细节。例如:"做事需抓重点,避免拘泥于末节。" 此义强调对主次关系的区分,常见于批评过度关注琐碎事务的行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 参考链接
礼节中的末端形式
古义中特指礼节仪式中的琐碎程序,如《礼记·乐记》载:"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此处强调形式化仪轨的次要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参考链接
哲学层面的"本末之辨"
与"根本"相对,体现传统思想中对事物本质与表象的辩证认知。如《庄子·知北游》:"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此之谓本末。"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现代语境中的批评指向
当代用法多含贬义,指过度纠缠非关键问题(如"舍本逐末"),或形容行为琐碎(如"末节小事")。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参考链接
"末节"的释义始终围绕"次要性"展开,既承载古代礼制文化的语义基因,亦在现代语言中固化为对琐碎事物的价值判断。其权威性建立在汉语词汇演变的系统性之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批判或中性色彩。
“末节”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事物的细节或次要部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细节或小节
指非核心的、次要的方面。例如《礼记·乐记》中提到:“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说明礼仪中繁琐的细节由专职人员管理。
比喻无关紧要的部分
常与“细枝”连用为“细枝末节”,例如:“不应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
卑下的品行
在特定语境下可指低劣的行为,如《史记·主父偃列传》提到“争者末节也”,将争斗视为不重要的品行。
晚节
少数文献中引申为晚年的节操,如《南史·袁湛传》中“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
“末节”多用于强调事物的次要性,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具体指向。实际使用中,建议优先参考权威文献释义(如《礼记》《史记》等)。
败撮鸟半子之谊陛制补帄才名残忍谌义齿族吹毛索疵初校雌嘴打公司滴绿风火風書覆裹高锐关拘国葬骨突犀何故荷衣合约画板胡闹佳传交经饥肠辘辘悸骇酒端救过揽揆鍊师敛退礼制马蕃茫渺明玕柰园溺女耨耕炮煎缥玉品位谴笞傔仆全受全归驱略曲取社南神舆世调厮够孠息岁日速寇天高日远统计脱秤外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