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末节的意思、末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末节的解释

[minor details] 小节,细节

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礼记·乐记》

详细解释

(1).细节,小节。《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籩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孔颖达 疏:“此等物所以饰礼,故云礼之末节也……以末节非贵,故有司掌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公跡并 伊 皋 ,但有末节尚损盛德。”《元史·隐逸传·杜瑛》:“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 汉 唐 犹不屑也。”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圣人非不知浮文末节,无当於精义,特以礼之本於太一、起於微眇者,不能尽人而语之,则莫若就民生日用之常事为之制。”

(2).卑下的品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3).晚节。《南史·袁湛传》:“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末节”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事物的细节或次要部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细节或小节
    指非核心的、次要的方面。例如《礼记·乐记》中提到:“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说明礼仪中繁琐的细节由专职人员管理。

  2. 比喻无关紧要的部分
    常与“细枝”连用为“细枝末节”,例如:“不应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

二、其他含义

  1. 卑下的品行
    在特定语境下可指低劣的行为,如《史记·主父偃列传》提到“争者末节也”,将争斗视为不重要的品行。

  2. 晚节
    少数文献中引申为晚年的节操,如《南史·袁湛传》中“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

三、用法与例句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末节”多用于强调事物的次要性,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具体指向。实际使用中,建议优先参考权威文献释义(如《礼记》《史记》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末节的意思

末节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用来描述时间、事物或者事件的最后部分、阶段或者阶段的最后一段。它常常表示某个过程的收尾,或者是最终的结论。

拆分部首和笔画

末节的部首是木字旁,它表示“木”字部分。末节的总笔画数为6个。

来源和繁体

末节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掌教》:“秋末冬起,春末夏毕,秋出《庚鼎》。”繁体字为「末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末节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早期的末节写作「末截」,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法逐渐演变为「末節」。

例句

1. 这篇文章的末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在比赛的末节,他以惊人的表现逆袭获胜。

3. 这个项目的末节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细节。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末段、末尾、末期、末尾、末梢。

近义词:结尾、终节、终末。

反义词:开端、起始、初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