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跗的意思、绛跗的详细解释
绛跗的解释
亦作“ 絳趺 ”。红色花萼。 晋 束晳 《补亡诗·白华》:“白华絳趺,在陵之陬。”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钓石封苍蘚,芳蹊艳絳跗。”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兰省和韵》:“絳趺朱蕚庭阶盛,愧读兰陔洁养诗。”
词语分解
- 绛的解释 绛 (絳) à 赤色,火红。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跗的解释 跗 ū 脚背,足上:跗骨。跗面(脚面)。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绛跗"是一个古雅且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绛 (jiàng):本义指深红色、大红色。在古汉语中常用来形容鲜艳的红色,尤其是与丝织品、花卉或霞光等相关。
- 跗 (fū):
- 本义指脚背。
- 在植物学或文学描写中,常引申指花萼的基部或花托,即花朵底部托着花瓣的部分。
- 有时也通“柎”,指花萼或房座。
- 绛跗 (jiàng fū): 因此,“绛跗”的字面意思是指深红色的花萼基部或花托。其核心意象是花朵底部鲜艳的红色部分,常用来代指或衬托花朵整体的艳丽。
-
文学意象与用法:
- 在古典诗词中,“绛跗”常被用来描绘花朵的美丽形态,特别是那些花萼或花托呈现红色的花卉,如石榴花、某些品种的荷花或山茶花等。它通过突出花基部的鲜艳色彩,暗示了花朵整体的绚烂夺目。
- 这个词带有浓厚的文学修饰色彩和古典韵味,常用于营造典雅、华丽的意境。例如,南朝诗人谢朓的《咏兔丝》中就有“轻丝既难理,细缕竟无织。烂熳已万条,连绵复一色。安根不可见,萦心终不测。所贵能卷舒,伊人信婉娩。不见野中草,迎风一时偃。飞蓬亦已飘,弱质岂自免。绛跗耀朱萼,碧叶吐青蕤。”的句子,用“绛跗”与“朱萼”、“碧叶”、“青蕤”等词共同描绘植物的鲜艳色彩和繁盛姿态。
- 它不仅仅是对植物部位的客观描述,更是一种审美的表达,用以形容花之娇艳、生机勃勃。
“绛跗”是一个源自古典诗文的词汇,意指深红色的花萼基部或花托。它通过描绘花朵底部鲜艳的红色,生动地刻画出花朵的艳丽姿态,常用于古典文学作品中营造华丽、生动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的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对“绛”、“跗”及“绛跗”的词义有详细收录和解释,是理解该词本义的基础依据。([可链接至权威在线词典平台如“汉典”或“国学大师”的相应词条页面,但需确保链接有效])
- 谢朓《咏兔丝》:南朝著名诗人谢朓的诗作是“绛跗”一词的经典用例,展示了其在古典文学中的实际运用和审美意境。(来源:历代文学作品集,如《文选》、《谢宣城集》等)
网络扩展解释
“绛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绛:深红色(如“绛色”常用于形容深红的花或织物)。
- 跗:原指脚背,但在植物学中引申为花萼(即花朵底部包裹花瓣的绿色或彩色部分)。此处“跗”特指花萼。
- 整体含义:指红色的花萼,常见于诗词中描述花卉的形态。
二、文学用例
- 晋代束晳《补亡诗·白华》
“白华绛趺,在陵之陬” —— 以“白华”(白色花)与“绛趺”(红色花萼)形成色彩对比,突出植物的美感。
- 唐代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
“芳蹊艳绛跗” —— 描绘小径旁绽放的艳丽花朵,强调花萼的红色特征。
- 清代梁章鉅诗句
“绛趺朱萼庭阶盛” —— 通过“绛趺”与“朱萼”的叠加,进一步强化对红色花萼的描写。
三、补充说明
- 异体写法:亦作“绛趺”,二者含义相同(如、3、4均提到)。
- 现代使用: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学术研究。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背景或植物学关联,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相关文学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被色比疎不明不白称停持拔齿寒宠数畴庸单泛打头阵大星吊牀牒辟对较奉钱雰虹吰吰鸿运黄炉话中带刺回溪惠鲜家鸡野鹜检计间歇佳气九股索击钟距关冷烫两脚羊量体裁衣乱岁日吕牙马栈之祸马政鸣禽类叛违浅恩桥鄣气逆缺谬绕罔冗秽阮生嗟身税失饥伤饱视遇耍尖头霜髩岁寒三友俗累太阳能腾践头面礼足吐饭成蜂巫马纤凝邪虐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