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感化。《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 愍其若斯,羣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傚其讼鬩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2).亲切动人。 宋 欧阳修 《<江邻几文集>序》:“又类集其文而序之,其言尤感切而殷勤者以此也。”
(3).深切感动。《东周列国志》第五九回:“ 郑成公 因 楚王 为他射损其目,感切于心,不肯事 晋 。”
(4).伤感凄切。《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尚书正为女儿骸骨无寻,又且女婿将到,伤痛无奈,忽见 裴 家苍头有书到,愈加感切。”
“感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较为丰富,以下是详细解释:
感化
亲切动人
深切感动
伤感凄切
古籍用例:
在《三国志》中,“感切”被用于描述通过行为感化他人;欧阳修则用其形容文风的感染力。
现代造句:
如“政府应树立责任感,切实落实政策”,此处“感切”可理解为“深切关注并付诸行动”。
“感切”一词兼具情感表达与行为影响的含义,具体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权威释义多见于古籍(如《三国志》《东周列国志》)及文学评论(如欧阳修序文),现代用法多引申为“深切”“真挚”之意。更多例句及出处可参考等来源。
《感切》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或意境。
《感切》由左边的"感"和右边的"切"组成。"感"是由扌部和心部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7。"切"是由刀部和七部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6。
《感切》最早出现在《尚书大传·商书》中,用来形容情感或意境深远、感知强烈。
繁体字中,《感切》可以写作「感切」。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感"的形状更加扁平,更接近于现代简化字中的形态。"切"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
他看到了那幅画,不由自主地感叹道:“这画面真是太美了,我深深地感切到了艺术家的情感。”
组词:感慨、深刻、深情
近义词:深感、切肤
反义词:浅感、淡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