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恭 ﹞对曰:‘丈人不悉 恭 , 恭 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清 华伟生 《开国奇冤·賸义》:“好在我身无长物,就带了那管秃笔,跑到了 上海 地方,东涂西抹,藉资餬口。” 茅盾 《归途杂拾·韩江船》:“这些逃难人虽则身无长物,因为一到 惠阳 就逢到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冷,不能不临时买了棉被,这一下,舱里的地位便不经济了。”
“身无长物”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东晋官员王恭生活简朴,仅有一领竹席。友人误以为他有多余之物,王恭回应:“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您不了解我,我从不留多余的东西)。后以此形容清贫或廉洁。
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细节,可参考权威出处如《世说新语》。
《身无长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一无所有,没有任何财产或家产。
这个成语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身”、“无”和“长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身(身字的部首是自,笔画数为7)、无(无字的部首是无,笔画数为4)、长(长字的部首是长,笔画数为8)、物(物字的部首是牛,笔画数为8)。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论衡·古文敷设》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生命可有常归,一日为人身有常归耳,何为人今日生,无一日生之归,几与丧家出走无长物乎。”意思是人的一生是有一个归宿的,即生命终结后归于土地。推而广之,这个成语引申为没有供归宿或安身之所。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在繁体中的写法与简体中的写法一致。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的写法中,“身”字的右边有一个“古”字旁,而“无”字的上方有一个“天”字旁。“长”字的上方是一个“八”字旁,而“物”字的右边是一个“广”字旁。
例句:身无长物的人常常感到内心空虚,缺乏归属感。
组词:身无分文、一无所有、百无一是。
近义词:一贫如洗、一贫如斯。
反义词:富可敌国、富甲一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