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理官职。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言官例转反诘》:“首揆怒其异己,遂改命侍郎 杨时乔 署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县里此时缺大尹,却是一个都司断事在那里署印。”
署印指古代官员代理或暂时代理某一官职,并执掌该官职印信的行为。这一术语多见于明清时期的官制文献,强调职务的临时性与代理性质。
字义拆解
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清代文献中,“署印”常见于地方官制。例如:
州县官出缺时,由上级指派佐贰官(如县丞、主簿)署印,代行正印官职责,直至新官赴任 。
此场景下,“署印官”虽无正式任命,但需处理刑名、钱谷等政务,权责与正官无异。
“凡官员缺出,该督抚奏请署印之员……俟实授官至日交代。”
明确“署印”为临时补缺制度,需实授官员到任后交接 。
“萧云仙奉旨处置善后事宜,署印官员协同办理。”
反映清代小说中“署印”一词的实务应用场景 。
“署印”区别于“实授”(正式任命),近似现代“代理职务”。其核心特征为:
参考资料
“署印”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基本定义
指古代官员因故无法履职时,由他人暂时代理其职位。由于官印象征权力,代理者需执掌原官员的印章,故称“署印”。
历史用例
明代文献《野获编》提到,首辅因不满言官,改命侍郎杨时乔“署印”;《初刻拍案惊奇》中也有县官空缺时由都司断事“署印”的记载。
在部分语境中,“署印”可理解为签名盖章的行为,表示对文件或决策的认可。例如:“领导署印后方可生效”。但这一用法在现代更常见于“签署用印”等表述,与古代核心含义略有差异。
高权威来源(如沪江词典)均以“代理官职”为首要解释,而“签署印章”的用法多见于现代引申或特定语境。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上下文判断词义。
百万富翁崩鲠币马不哼不哈怅怅不乐揣与石谷赕钱得失迭不得董理逗殴斗蚁哆弄放言高论费话肥洁分定逢龙干陵广座鼓步号帘晧天建丑剪定讲会碱气轇结饥厄金汞进善惩奸倦致鶪鶪领承乱点鸳鸯谱挛废默不做声刨梢飘茵落溷谦志旗警奇蓝弃外驱驱人径热心苦口戎帐社会学书坛谇帚德耡僮蒙文静武贲无动于中乡合香头销镕哮咷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