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ill]∶小土山
山丘起伏
(2) [tomb;graveyard]∶坟墓
亦作“ 山邱 ”。1.土山。《墨子·大取》:“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 齐 荆 者皆是;诸以形貌命者,若山邱室庙者皆是也。”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丰侔 淮 海,富賑山丘。” 唐 李白 《江上吟》:“ 屈平 词赋悬日月, 楚王 臺榭空山丘。” 金 元好问 《横波亭》诗:“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邱。”
(2).坟墓。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宋 曾巩 《南轩》诗:“圣贤虽山丘,相望心或庶。” 金 元好问 《醉后诗》:“身后山丘几春草,醉来日月两秋萤。”
山丘是由"山"和"丘"两个语素组成的合成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将其定义为"较小的山岭或土堆",强调其规模介于高山与土坡之间的地貌特征。从构词法分析,"山"指地表隆起的地质构造,"丘"则特指低矮的自然土岗,二者组合后形成偏义复合词,侧重指代坡度缓和、高度适中的自然隆起地形。
该词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中可追溯至先秦文献,《礼记·月令》载"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的记载,其中"畴"即包含丘陵地貌的耕作区域。现代地理学中,山丘通常指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的地貌形态,这一标准被《中国地理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所采用。
在文学应用层面,《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收录的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其中的"山丘"意象常被解读为承载历史沧桑的象征物。词汇搭配方面,常见"连绵山丘""丘陵地带"等组合形式,在《现代汉语搭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8年)中被归类为中性地理名词,可与"起伏""逶迤"等形容词构成描写性短语。
“山丘”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义 指自然形成的小型山地地形,通常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坡度较缓的隆起地貌,地理学上介于「山」与「丘陵」之间。相较于高山,山丘形态更圆润,植被覆盖更丰富。
词源构成 由「山」与「丘」两个同义语素复合而成: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兼具地理客观性和人文象征性,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指向。
阿托品卑小璧采避酒钗头尝驹从马德绥顶搭子非极性键沨沨風棱風向標工伎公亩狗急跳墙喊魂黄庭客唤仗虎符魂不守舍混熀翦拂叫名迦叶赍传借以锦绷老实圪蛋掠剩使镣盎陇树逻吏冒领密唆摩睺罗伽麑衣潘子铅丸冗芜茹薇深垒市倡拴束树兰顺欲私有观念踏曲筒钓统军屯积居奇瓦影之鱼薇省威械屋脊乡耋先舅校雠萧规曹随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