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南京 鸡鸣寺 ,建于 清 光绪 年间,取 杜甫 “忧来豁蒙蔽”(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意命名。旧时为诗人词客歌咏胜地。 清 张之洞 《金陵游览诗·鸡鸣寺》:“一朝闢僧楼,雄秀发其祕……素有 杜老 忧,今朝豁蒙蔽。”自注:“余以金施寺,僧闢寺后经堂为楼,尽伐墙外杂树,遂为 金陵 诸寺之冠。” 陈三立 有《登鷄鸣寺豁蒙楼》、《豁蒙楼晴望》等诗。 李宣龚 《甲戌九日纕蘅招登豁蒙楼因事未赴》诗:“ 张老 楼存事已乖, 豁蒙 想见浮云谤。” 黄裳 《金陵杂记·豁蒙楼上看浓春》:“曲折的走上殿去。好消息, 豁蒙楼 开放了。”
豁蒙楼是南京鸡鸣寺内的著名历史建筑,其名称和背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与建造背景
豁蒙楼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寺内、鸡笼山东北端,由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主持修建。此楼是为纪念其门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而建。
命名由来
名称取自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的诗句“忧来豁蒙蔽”,寓意“消除蒙蔽、开阔心境”。张之洞曾作诗提及:“今朝豁蒙蔽”,进一步阐释其命名深意。
历史与文化意义
旧时豁蒙楼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陈三立、李宣龚等诗人曾在此留下诗作。其地理位置优越,登楼可远眺钟山、九华塔影及古城墙,视野直达江北浦口和城南白鹭洲。
建筑特色
张之洞捐资扩建鸡鸣寺后,豁蒙楼成为金陵(南京)佛寺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以“雄秀”著称。
注意:部分来源提及“豁蒙楼”被解释为成语(意为开阔眼界的场所),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实际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准。
《豁蒙楼》是指一座高楼,楼内设有大窗户,能够豁亮、照明,使内部光线明亮。
《豁蒙楼》的部首是「豆」,总共有11个笔画。
《豁蒙楼》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刘长卿的《秋日怀旧》一诗中,诗中有句「雁声传到玉阶郎,归去来兮豁蒙楼」。该诗描写了怀乡之情,其中的「豁蒙楼」指的是楼内明亮的窗户,暗喻家乡的温暖和亲切。
《豁蒙楼》的繁体为「豁蒙樓」。
《豁蒙楼》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豁濛樓」。
他住在楼上的豁蒙楼,每天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
豁然、豁免、豁达、明豁
明窗、光明、明亮
昏暗、阴暗、昏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