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李郃传》:“ 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謡。使者二人当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时夏夕露坐…… 郃 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后因称使者为“使星”。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九:“稠叠多幽事,喧呼閲使星。” 清 赵翼 《树斋述庵奉使秦邮扁舟往晤》诗:“难得两使星,皆是我旧雨。”
使星是汉语中的古语词,具有特定文化意象,主要含义如下:
指代朝廷派出的使者。典出《后汉书·李郃传》:东汉人李郃通过观察天象,发现“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预言朝廷使者将至。后遂以“使星”喻指皇帝派遣的官员。如唐代李益《送柳判官赴振武》诗:“边庭汉仪重,旌甲似云中……须凭使星问,方念此途穷。”
常见于古代诗文,如宋代苏轼《次韵钱穆父》中“夜光明月非所投,使星再点天涯路”,以“使星”指代奉命远行的友人。
因“星”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天意,故“使星”暗含使者代表帝王权威之意,如《古代汉语词典》释为“朝廷特派官员的尊称”。
现代汉语中该词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如“使星遥映”形容使者远行(《汉语大词典》)。
权威参考来源:
“使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典故性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源自《后汉书·李郃传》的记载:
东汉和帝派使者微服考察民情,李郃通过夜观星象,发现代表使者的星宿动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从而推断出朝廷派来两位使者。这一典故将星象观测与使者身份相关联,使得"使星"成为使者的代称。
本义
特指朝廷派遣的使者,常见于古代诗文。如杜甫诗句"喧呼閲使星"(《秦州杂诗》)、清代赵翼"难得两使星"等用法。
延伸意象
因典故涉及星象观测,该词自带神秘色彩,常暗含"天意派遣"或"隐秘使命"的意味,如唐代钱起诗句"辞天使星远"中的宗教仪式感。
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属于历史词汇,常见于:
注:相关典故细节可参考《后汉书·方术传》原文及李贤注,文学化用法详见杜甫、钱起等唐代诗人的相关作品。
百节百炼鉴绊手绊脚敝化婢学夫人才鱼池鳞床婆子从衡当扈弟及斗胜多音字发闷方径费齿牙佛柜伏流夫桡感印更正宫人狗命罛钓归怀行家生活嚎天动地环利通索华重徽华火镜拣点镜洁旌斾寄鲊可丕丕刻线旒旗隆就路岐人披鳞千夫长敲钉锤轻縠请见勤能缺典阙政屈染上当上下翻腾盛极一时盛名难副神往心醉饰动说风说水通滙琬象乌纱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