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府的钱币。《史记·平準书》:“初,大农筦盐铁官布多,置水衡,欲以主盐铁。” 司马贞 索隐:“布,谓泉布。”
官布(guān bù)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1. 古代赋税制度中的实物税
在元、明、清时期,“官布”指官府向民众征收的布匹,属于实物赋税的一种形式。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江南地区需以布匹折纳夏税,每户根据田产多寡缴纳不同数量的布帛。明代《万历会计录》中也提到,部分州县以“官布”替代银两,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此类布匹多用于军需或宫廷消耗,体现了古代赋税制度的多样性。
2. 蒙古族传统姓氏音译
“官布”亦可作为蒙古族姓氏的音译,原词为蒙古语“ᠭᠤᠸᠠᠨᠪᠤ”(Guwanbu),意为“供奉”或“守护”。清代文献《八旗通志》收录了部分蒙古旗人姓氏,其中“官布”一姓多分布于科尔沁部。近现代著名画家官布(1928-2019)即属此姓,其作品融合草原文化与国画技法,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官布”一词主要有两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古代官府钱币
比喻官职或地位
补充说明:
闇浅草靸迟比赤书春赛错着水导译等外丢荒耳衣放告牌防意如城蕃戎翻援肥田沃地汾浍浮冰块拂悟改行自新公葬垢秽钩绾挂拉沽名卖直行货子汉阴横刀跃马鸿篇巨制胡怜伙长角饭杰然接线倦极居成科名人连鼓离跂陆贾分橐卖蒙懂模造旁游剽系牵目愆阙曲止申济谁子四统苏涂踏语停闭提手铜柱蜕嬗外后日无朔汙眼香社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