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解释

亦作“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见“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一句蕴含深刻哲理的古代箴言,出自儒家经典《尚书·太甲中》。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人为因素导致的灾祸比自然灾祸更难逃避,体现了古人对自我行为责任的重视。具体释义如下:

  1. 字面释义与结构分析

    • 天作孽: "天"指自然界或外在不可抗力,"作孽"意为降下灾祸、制造罪孽。指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等)或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祸患。
    • 犹可违: "犹"表示"还、尚且","违"意为"避开、逃避"。指这类由"天"造成的灾祸,人类尚有可能通过努力(如兴修水利、储备粮食、迁徙等)来规避、减轻其影响或后果。
    • 自作孽: "自"指自身、自己,"作孽"指自己造作罪过、制造祸端。指因个人的错误行为(如贪婪、残暴、昏聩、违背道义等)而招致的灾祸。
    • 不可活: "不可"表示"无法","活"在此处意为"逃遁"、"逃避"(《说文解字》:活,水流声。引申为活动、生存,此处取逃避义)。指自己造成的灾祸,是无法逃脱、无可救药的,必然要承受其恶果。
  2. 深层含义与哲学思想

    • 天人关系: 区分了"天灾"与"人祸"。古人敬畏自然("天"),但也认识到并非所有灾祸都源于天,更多是源于人自身。
    • 强调主观能动性与责任: 对于外在的、不可控的灾祸("天作孽"),人并非完全被动,尚有努力应对的空间("犹可违")。这体现了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 突出自我行为的决定性: 最关键的是,由个人自身的错误、罪恶行为引发的灾祸("自作孽"),其责任完全在己,其后果是咎由自取、无法推卸、无法逃脱的("不可活")。这是对个人道德自律和行为后果的严厉警示。
    • 道德劝诫: 整句话的核心是劝诫人们要谨言慎行、修身养性、遵循正道,避免因自身的过失或恶行招致无法挽回的灾难。它强调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
  3. 现代用法与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这句话常被引用,用以:

    • 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做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否则终将自食其果。
    • 批评那些因自身错误决策或行为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人或组织,指出其困境是咎由自取。
    • 强调内在因素(个人选择和行为)在决定命运时往往比外在因素更为关键。

权威参考来源: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深刻揭示了灾祸的来源与人的应对关系。它指出自然灾祸尚有规避余地,而人因自身过错招致的灾祸则无法逃脱,是咎由自取。这句古老的箴言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告诫人们要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切莫"自作孽"。其思想精髓根植于儒家经典《尚书》,并经《孟子》等后世典籍传承发扬,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责任与后果的重要道德训诫。

网络扩展解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的警示名句,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出处与背景

该句最早见于《尚书·太甲》,商王太甲在自我反省时引用,后《孟子·公孙丑》也引述此句强化观点。原句中的“不可逭”(逭意为逃避)在后世演化为“不可活”,但核心含义一致。

二、字面释义

  1. 天作孽,犹可违
    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虽为天降,但人类可通过防灾措施减轻损失。例如《群书治要》提到“预防可避免天灾危害”。

  2. 自作孽,不可活
    强调人为恶行(如欺诈、贪腐、破坏环境等)导致的灾祸无法逃脱。如指出,过度砍伐引发的沙漠化需付出惨重代价。

三、深层哲理

四、现代启示

  1. 环境保护:以水土流失为例,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实为“自作孽”。
  2. 个人修养:孟子引用此句时,强调仁政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3. 法律警示:如《济公全传》用此句批判恶徒,暗合现代法治精神。

此句通过对比自然与人为灾祸,构建了“尽人事以应天命,止恶行以避人祸”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摆掣白仁倍贷残角缠束成价穿墙处高临深词峰灯事雕沦断客鹅步蘩虂飞蛾赴火坟台高田革脉葛覃工捷寒居豪武诃砭后言胡拿减速较通焦先结衔记闻厥阴畯望刻苦耐劳口辨连作立效离苑炉炉匠涅汙排灌强食耆酒庆吊蚑蛷七十二变化入试试婚衰癃书獃子锁阳台苏州码子挑招亭臯童颜鹤发忘身乌头白马生角香蹬洗白析辩诡辞淅另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