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肉灯台的意思、肉灯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肉灯台的解释

谓在两臂挂油灯,燃以奉佛。后成为流弊,朝廷予以禁止。 宋 陶穀 《清异录·释族》:“ 齐 赵 人好以身为供养,且谓两臂为肉灯臺,顶心为肉香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肉灯台"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比喻意义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本义与字面解释 "肉灯台"并非指实际的灯具,而是由"肉"(人体皮肉)和"灯台"(古代油灯的支架)组合而成的比喻性词汇。字面可理解为"以肉体为支撑的灯架",强调人体瘦骨嶙峋的状态——骨架突出如灯台,皮肉单薄如覆于其上的灯油或灯罩。该词最早见于明清小说,如蒲松龄《聊斋志异·董生》描述病重者:"久不见,何惫损至此?骨如柴,肉如蜡,直一肉灯台耳!"(来源: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九)

二、比喻义与文学意象 在文学语境中,"肉灯台"生动刻画了两种典型形象:

  1. 极度消瘦的病体:形容人因疾病、贫困或忧思导致形销骨立,骨架支离仿佛灯台,皮肉干瘪失却生气。清代笔记《夜雨秋灯录》载有"病叟羸极,坐如肉灯台"之句(来源:宣鼎《夜雨秋灯录》卷四)。
  2. 枯槁的苦修者:宗教或苦修背景下,特指通过极端禁欲(如长期饥饿、枯坐)使身体形同骨架支撑的修行者,暗示其以肉体为证道的"灯盏"。佛教文献《高僧传》中虽未直用该词,但"形若槁木"的记载与之意境相通(来源:释慧皎《高僧传》)。

三、文化隐喻与使用场景 该词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

四、现代语义演变 当代使用中,"肉灯台"多见于:

  1. 文学修辞:在历史小说或散文中保留古意,如莫言《生死疲劳》描写饥荒场景时化用此喻(来源:莫言《生死疲劳》第五章)。
  2. 方言留存:部分北方方言仍用其形容瘦弱者,如"这孩子瘦成个肉灯台了"。
  3. 医学描述:现代中医文献偶借该词强调"羸瘦脱形"的危重症候(来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消瘦篇》)。

此词根植于汉语的意象思维,通过具象物(灯台)与人体状态的超常联想,传递出对生命形态的深刻观察,兼具文学表现力与文化隐喻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肉灯台”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语,其含义主要与佛教习俗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指古代佛教信徒在双臂悬挂油灯进行供奉的行为。这一习俗通过燃烧自身携带的油灯表达虔诚,后因过度极端化被朝廷禁止。

历史背景与演变
据宋代陶穀《清异录·释族》记载,齐赵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的信众曾流行将身体部位视为供奉工具,如称双臂为“肉灯台”,头顶为“肉香炉”。这种极端行为逐渐演变为社会流弊,导致官方介入并明令禁止。

流弊与禁止原因
该习俗虽源于虔诚信仰,但因涉及自残性行为(如长时间悬挂燃烧物)对人身造成伤害,且可能引发盲目效仿的社会问题,最终被朝廷定性为需遏制的陋习。

现代应用
如今“肉灯台”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出现于文献研究中,现代佛教仪式中已无此类极端实践。词语本身也衍生出对过度狂热行为的隐喻批评。

别人正在浏览...

班授播赋辰宿呆定当难第三声地志东土法多少驮子饿乡桴人复议蛤蚧光大喝道洪炉燎发环布赍赐进种樛盘诀去鞫情辣丁文浪拽冷俊流迸珞珞露槃茂才面讦鸣鶪冥眗亡见弥翼纳监拈轻怕重配防庆祚遒章鋭将儒先生产工具屎溺饰糚十字军手册属想署预四田讨习天云厅头徒政外郭王蔧猥儒威摄污潦无事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