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傍犯的意思、傍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傍犯的解释

诗赋在同一篇章中重复应用意义有别而字面相同的语词,称“傍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 徐陵 云:‘陪游 馺娑 ,骋纤腰於结风;长乐 鸳鸯 ,奏新声於度曲。’又云:‘厌 长乐 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虽两‘长乐’,意义不同,不为重复,此类为‘傍犯’。”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文有傍犯》:“又 刘禹锡 律诗,前联云:‘雪里高山头早白。’后联云:‘於公必有高门庆。’自注:‘高山本高;高门使之高也。’亦傍犯之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傍犯”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法律典籍的术语,现多用于法律史研究领域。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与法律语境

“傍”古义有“连带、涉及”之意,“犯”指触犯法律。合称“傍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而连带获罪的情形,即现代法律中的“连坐”或“株连”制度。该词集中见于《唐律疏议》,如:

“谓殴人至死,傍人被执,即告云‘共殴’,便是傍犯。”

——《唐律疏议·斗讼律》


二、法律特征与分类

  1. 责任连带性

    非直接实施犯罪者,因与正犯存在特定关系(如亲属、邻里、职务关联)被迫承担刑责。例如《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

    来源: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十七

  2. 主观要件弱化

    是否知情或参与不影响定罪,重点在于身份关联性。如《宋刑统》载:“藏匿罪人,傍及伍保。”

    来源:薛梅卿《宋刑统研究》


三、历史演变与思想根源


四、现代法学视角

当代刑法确立“罪责自负”原则,《刑法》第3条明确“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傍犯制度被视为封建法残余,其消亡体现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

来源:高铭暄《刑法学》第十版


权威参考文献

  1. 古籍原典

    •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宋]窦仪《宋刑统》(法律出版社影印本)
  2. 现代研究著作

    •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
    •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3. 法律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释义(全国人大法工委编)

网络扩展解释

“傍犯”是中国古代诗赋创作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在同一篇章中重复使用字面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词语,通过语义差异避免单调,同时增强表达层次。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傍犯指在诗赋的同一篇章内,作者有意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但这些字词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含义。这种手法既保持了文字形式上的呼应,又通过语义变化避免了简单重复。例如,徐陵的诗句两次使用“长乐”,前者指宫殿名,后者指乐曲名,形成语义上的巧妙转换。

  2. 历史文献记载

    •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中最早记载此术语,并以徐陵诗句为例说明傍犯的应用。
    • 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补充了刘禹锡的律诗案例:前联“雪里高山头早白”中的“高山”指自然山峰,后联“於公必有高门庆”中的“高门”则象征显赫门第。
  3. 与相似概念的区分
    傍犯与“双声”“叠韵”等同属古诗修辞技巧,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同字异义,后者关注声韵效果。例如“傍犯”注重语义层次,而“双声”(如“参差”)、“叠韵”(如“窈窕”)则通过音节组合增强韵律感。

应用价值:这种手法既考验作者对文字的多义性把握,也要求读者具备敏锐的语义辨析能力,体现了古典文学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

白腹白衣战士襃讥卑约播化勃厉残晖重头戏怠窳打里打外地芝断工二指放达不羁风切丰水冯异佛火更漏子根缉岣嵧函谷横发逆起晦密监规僭嫚介卿旌罕帣鞴巨获烂火唠唠蜡烛花涟而联防领絜厉言面颔溟沉破琴絶弦旗靡辙乱青黛蛾啓验羣族商辛舍不得勝遊甩手掌柜衰野説喜贪占塌冗桐城派完稿韡晔五量店香焰闲书衔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