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nji] 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史记》索隐)
《项羽本纪》
(1).根本纲纪。《管子·问》:“凡立朝廷,问有本纪。” 尹知章 注:“所问之事,必有根本纲纪。”
(2).始末原委。《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愿明府勿以 仲父 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
(3).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五帝本纪》第一。”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及 司马迁 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题解:“ 裴松之 《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繫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繫之年月,名之曰纪。”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各史例目异同》:“古有《禹本纪》、《尚书》、《世纪》等书, 迁 用其体,以述帝王。”
本纪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史学概念,特指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记载帝王事迹的篇章体裁。其详细释义如下:
“本纪”一词源于司马迁所著《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专用于记录历代最高统治者(如帝王、君主)的生平、政绩及重大历史事件,以编年形式呈现,被视为整部史书的纲领和主线。其命名蕴含“根本纲纪”之意,强调帝王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核心地位。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以在位帝王为叙事主体,按时间顺序记载其执政期间的重大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系统梳理了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及统治政策。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采用编年体例,将事件系于具体年份之下,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例如《汉书·高帝纪》按年份记载刘邦从起义到建立汉朝的过程。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史家通过是否设立“本纪”及对其内容的裁断,体现对政权合法性的评判。如《三国志》仅设《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反映曹魏正统观。来源: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本纪”体例,后世正史如《汉书》《后汉书》等均沿袭此制。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本纪》中阐释:“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故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明确其统摄全史的功能。来源: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笺注本)。
“本纪”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核心体例,既是对帝王统治的历史记录,更承载着构建历史叙事框架、阐释政权合法性的深层文化功能。其定义与价值需置于纪传体史书的整体结构中理解。
“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用于记载帝王生平事迹的专用体例,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本纪”是纪传体史书(如《史记》)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按年月顺序编排重大历史事件。该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名称源于“本其事而记之”,同时取“纲纪”之意,强调为后世提供治国准则。
结构地位
本纪通常位于史书最前端,作为全书总纲,统领世家、列传等其他体例内容。例如《史记》以十二本纪为框架,串联起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脉络。
内容特征
在非史学语境中,“本纪”亦可指代根本纲纪,如《管子·问》中“凡立朝廷,问有本纪”,强调治国的基本原则。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史书中的本纪内容,可参考《史记》等原始文献或权威历史解析资料。
碑记表劝碧莲不耦娼家充盈出家归道刺问单干蕃服風兵草甲分土棼嚣告变攻剽恭谦关提归公轨仪捍难汉贼不两立活脚竹枕緘书静谧筋络金奴银婢饥駈叩门鸡谈咀嚼空霜袴襦滥侈连茵洛阳才子埋名拿不出手弄性尚气俳文乔相识青乾青丝鞚秋浪善恶沈嫚涉阅实信霜谷朔漠说千说万叔牙斯喜搜选速讼通栏屯奇委缀霞履鲜曜贤胤晓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