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分土的意思、分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分土的解释

(1).分封土地。《书·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史记·秦本纪》:“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羣臣有能出奇计彊 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后汉书·窦融传》:“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

(2).划分的疆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3).犹分野。《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燿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分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君主将领土划分授予诸侯或功臣的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分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帝王按爵位等级分配土地给诸侯,如《尚书·武成》记载“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二指划分地域界限,《周礼·地官》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体现疆域划分标准。

在历史实践中,分土制度与“封建”密切相关。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种监国制度可视作分土的早期形态。至周代形成完备的“五等爵制”,《礼记·王制》详述公侯伯子男的封地规格:“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通过土地分配建立等级秩序。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分”字甲骨文作“”,象以刀剖物状,引申为分配;“土”字甲骨文作“丄”,象土块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者组合凸显土地的政治分配属性。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时强调“分土者,制其疆界也”,说明该词兼具权力赋予与地域管辖双重内涵。

在文化层面,分土制度衍生出“裂土分茅”的典故,《尚书·禹贡》载“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云“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仪式中诸侯跪受茅土,象征获得统治权。这种以实物分配表达权力授受的仪式,成为古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网络扩展解释

“分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一、核心含义

  1. 分封土地
    指古代帝王将土地划分给诸侯或功臣,作为封赏和管理的方式。例如《书·武成》记载“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即按爵位等级分配土地。周代分封制中,诸侯需对天子尽义务,同时享有封地的治理权。

  2. 划分的疆土
    表示地理或政治上的领土划分。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提到“各守分土,无相侵犯”,强调不同政权间的领土界限。

  3. 分野(天文与地理对应)
    古代星象学中,将星宿与地域对应,称为“分土”。《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诸侯上象四七(二十八宿),下应分土”,通过星象划分地域归属。


二、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分土”可比喻因争夺利益导致分裂或混乱。例如典故中两位王子争夺王位而分割国土,最终引发国家动荡。


三、应用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巴高枝儿抱才绷簧徧计所执性奰屃朝报吃不住赤爪子冲虚初度之辰翠幕寸廪道德品质教育典册踶啮马丰美辅材扶渠赶头牌耕读贵齿鬼话连篇锅房话差黄戚颊辅京仓金声玉润棘闱卷叶虫军灶枯髀葵花略过明彊目见耳闻暖燠匹嫡劈头盖脑裒敛破相宗侨人奇货倾颓勤介散败舍命吃河豚神往神来殊土丝糕汤液通爥偷儿頽俗晩歇微践吾子下颌相生新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