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则,仪制。《国语·周语下》:“帅象 禹 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 韦昭 注:“轨,道也;仪,法也。”《魏书·杨昱传》:“进无二傅辅导之美,退闕羣僚陪侍之式,非所谓示民轨仪,著君臣之义。”《宋史·礼志二一》:“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伍蓉庵语》:“质诸前哲,无非轨仪,凡百君子,何莫由斯。”
“轨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或制度仪制,既包含个人品德与举止的约束,也涉及社会层面的法则。该词由“轨”和“仪”组成:
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强调遵守规则或传承传统,如教育领域倡导“轨仪”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国语》《魏书》等文献。
轨仪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意思是对事情的规则和纪律的遵守,以及对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遵循。它强调道德操守和秩序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个人行为的要求和社会规范的体现。
轨仪这个汉字可以分为两个部首。左边的部首是车,表示与交通有关;右边的部首是矣,表示停止或给予评价。它一共有13个笔画,其中一横,两点,两竖,一撇,三捺和五折。
轨仪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最早出现的时候是以繁体字的形式存在的。在繁体中,轨仪的字形保留了最初的形态并保留了古代的书法风格。
在古代,轨仪这个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字形中的右端竖折较直,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这显示了汉字书法的演变和变化。
1. 学校强调轨仪的重要性,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
2. 在职场中,轨仪是一项被重视的品质,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形象。
遵轨、仪式、守仪、规轨、仪容等
近义词:规范、秩序、端正
反义词:放任、任性、不守规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