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则,仪制。《国语·周语下》:“帅象 禹 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 韦昭 注:“轨,道也;仪,法也。”《魏书·杨昱传》:“进无二傅辅导之美,退闕羣僚陪侍之式,非所谓示民轨仪,著君臣之义。”《宋史·礼志二一》:“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伍蓉庵语》:“质诸前哲,无非轨仪,凡百君子,何莫由斯。”
轨仪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语义结构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和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轨"原指车辙痕迹,《说文解字》释为"车辙也",后衍生出法度、规范之意。"仪"在《尔雅》中解作"容也",本指容貌举止,后扩展为礼仪标准。二字组合构成"轨仪",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法则仪制",强调规范性与礼仪性的统一。
二、现代语义分层
该词的权威性解读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中明确标注其双重属性:既是制度约束,又是礼仪规范。在语用实践中,"轨仪"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法制文献、历史研究及传统文化论述领域。
“轨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或制度仪制,既包含个人品德与举止的约束,也涉及社会层面的法则。该词由“轨”和“仪”组成:
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强调遵守规则或传承传统,如教育领域倡导“轨仪”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国语》《魏书》等文献。
镑张把细辨论不遑暇食层空撑竿跳高程颐赤笔书崇敬祷塞抵諆冻樾锋角附翼攀鳞古语好景不常鹖鴠获免简报江心简辑勦殄皎阳似火畿劳继统老山烈缺林薄李益疾露索面型明略末眷嬭房宁耐挪威人耦人旁骛沛庭前休七宝池骑墙派棋图棋子驱鬼驱剿僧佉世产説什麽肆眚素妆台站岧嶢踢串铜马军托骥涂听我醉欲眠诬行骁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