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的意思、清公的详细解释
清公的解释
清廉公正。《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清公者,姦慝之所讎也。”《南史·王亮传》:“累迁 晋陵 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词语分解
- 清的解释 清 ī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
- 公的解释 公 ō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 * (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公开。
专业解析
"清公"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向清廉公正。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 字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清:本义指水纯净透明,引申为纯洁、清白、廉洁、不贪。《说文解字》:“清,朖也。澂水之皃。” 意指纯净、明朗。
- 公:本义指公平、无私,引申为公正、无私、公共。《说文解字》:“公,平分也。” 意指公平、无私。
- 清公:由“清”与“公”复合而成,强调清廉与公正两种品德的结合。指为人操守清白、廉洁自律,处事公平无私、不偏不倚。
二、 具体释义与用法
“清公”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德,特别是官员或士人的操守:
- 清廉公正: 指为官或为人不贪污受贿,秉公办事,正直无私。这是最核心的含义。
- 例如:形容一位官员“居官清公”,即指其任职期间清廉自守,处事公正。
- 廉洁奉公: 强调在公务中保持廉洁,一心为公。
- 清正公平: 侧重指处理事务时清正廉明,公平合理。
三、 历史文献佐证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时有出现,用以褒扬德行高尚之人:
- 据《晋书·何曾传》记载:“(何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然以清公称。” 此处“清公”即指何曾虽然生活奢侈,但在为官和持家方面(如孝道、闺门整肃)保持了清廉公正的声誉。
- 其他史书或文集中也常用此词评价官员的德行。
四、 现代理解与适用
在现代语境下,“清公”一词虽不常用,但其蕴含的清廉、公正、奉公的精神内核,依然是社会推崇的重要价值观念,尤其在评价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时。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公共职责的结合。
“清公”是一个古汉语形容词,核心含义是清廉公正,专门用来形容人(尤其是官员、士人)操守清白廉洁、处事公平无私的高尚品德。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为官者和君子品行的理想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清公”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清廉公正,常用于形容官员或个人的品德。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清公”由“清”和“公”二字组成:
- 清:指清廉、正直,强调品行高洁、不贪腐。
- 公:指公正、公平,强调处理事务时无私、不偏颇。
两者结合,形容人廉洁奉公、处事公正,尤其在古代多用于评价官员的政绩和操守。
2.古籍出处与例句
- 《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描述毛玠年轻时因清廉公正而受称赞。
- 《抱朴子·名实》:“清公者,姦慝之所讎也。”
指出清廉公正的人会被奸邪之徒仇视。
- 《南史·王亮传》:“累迁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
记载王亮为官清廉公正,政绩卓著。
3.使用场景
- 历史评价:多用于史书或文献中,描述官员的品德和政绩。
- 现代延伸:可引申为对个人或团体廉洁、公正作风的褒扬,如“清公精神”。
4.相关延伸
- 近义词:清正廉明、廉洁奉公。
- 反义词: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三国志》《南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汁暴示巴峡表发宸旒大事夸张吊当凋歼度鸟放皓方巾分镜头剧本符会浮子盖壤耕犊谷音海圻杭潁寒武系寒英浩气凛然禾心花茶黄牛庙麾驱嘉量拣阅济民积算樛嶱吉月拒狼进虎拘墟之见糠籺昆岫敛躬立眉瞪眼流泻蛎鹬隆庆窑冒禁磨洋工柠檬排骨翩跹屏篷乾熯骑蓦穷奢极欲曲子相公申祝师丈衰残硕匠叹诧田马头儿脑儿无心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