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知识浅陋,不明事理。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臣既寡昧,识无光远,景命虽降,不敢仰承,乞收成旨,以允愚衷。”《宣和遗事》后集:“盖以寡昧之资,藉盈成之业,言路壅蔽,导諛日闻,恩倖持权,贪饕得志。” 章炳麟 编《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其有壮士,寡昧不学,宜以此善道之,使知宗教殊途,初无邪正,黄白异种,互为商旅,苟无大害于我军事者,一切当兼包并容。”
(2).指寡昧的人。 宋 陈师道 《拟御试武举策》:“不自圣贤询於寡昧,延见田里之士,究观文武之宜。” 明 高启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良儔秉高谊,寡昧岂见忘!”
“寡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知识浅陋,不明事理
指人学识浅薄、缺乏见识,无法清晰理解事物本质。例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提到“臣既寡昧,识无光远”,即自谦才疏学浅。
指代寡昧的人
该词也可直接指称这类人,如宋代陈师道《拟御试武举策》中“不自圣贤询於寡昧”,意为圣贤不向浅陋之人求教。
“寡昧”属于书面化表达,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原文。
《寡昧》是一个形容词,表示生活、言辞或行为不明确或模糊,缺乏明确的表达或态度。
《寡昧》的部首是宀(mián),总共有12个笔画。
《寡昧》一词源自于古汉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车攻》:“奏假暌暌,寡昧倚住。”在繁体字中,寡昧的写法为「寡昧」。
在古代汉字中,寡昧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寡昧是用「寽寱」来表示。而在秦汉时期的篆书中,寡昧的写法为「寡昧」。
1. 他的回答寡昧不清,让人无法理解。
2. 她说话总是寡昧其辞,让人摸不透她的真实意图。
1. 寡昧之心:心存隐瞒或欺骗的态度。
2. 寡昧取向:观念或态度不明确,缺乏明确的目标。
3. 寡昧其辞:言词或表达模棱两可,不明确。
1. 含糊:形容不明确、模棱两可。
2. 模糊:指事物轮廓不清晰,难以辨认。
3. 不明:表示不清楚、不明了。
1. 明确:表示清晰、明白。
2. 清楚:表示事物或情况清晰、明了。
3. 坦白:表示直率、真诚。
便池操练唱手搀管呈状锉尸打虫东府讹钱遏私放佚赶上鞲鹰鬨笑黄鹄音黄篾楼胡宫架谎凿空践修饥棘鯨鱷及亲旧墟遽切来处不易鍊习厉揭俚謡镂月裁云脔卷抡打落后来禄赏滂泽碰头会旗军清证杞忧雀喜软揣散伯圣哲畲菑睡顿耸翮速度太阳糕体解梯气酒通愿透情罔冒完美无瑕无事哏遐登险峙夏礿习非成是信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