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抬的意思、扛抬的详细解释
扛抬的解释
谓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宰杀》:“凡有倒死水黄牛隻,不以远近须令牛主扛抬赴官相视过,方许开剥。”《水浒传》第十八回:“随即把 白胜 头脸包了,带他老婆,扛抬贜物,都连夜赶回 济州 城里来。”《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
词语分解
- 扛的解释 扛 á 用肩膀承担:扛枪。 扛 ā 两手举东西:力能扛鼎。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抬的解释 抬 á 举,仰:抬头。抬手(喻通融宽恕)。 合力共举,提高:抬杠。抬爱。抬轿子(喻为有权势的人捧场)。 放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扛抬”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由“扛”和“抬”两个动作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需要多人协作、共同用力搬动重物的行为。其核心含义是合力搬起重物并进行运输。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指两人或多人共同协作,用肩膀或手臂等部位承托并移动沉重或体积较大的物体。它强调集体协作和力量分担,通常用于人力搬运的场景。
二、 动作分解与侧重
- 扛 (káng): 指将物体放在肩膀上,主要依靠单人的肩膀力量承担其重量并进行移动。侧重于单人肩承。
- 抬 (tái): 指两人或多人共同用手臂或借助工具(如杠子)将物体托起并搬动。侧重于多人合力托举。
- 扛抬: 结合了“扛”的承重和“抬”的协作托举,更强调在搬运重物(尤其是需要长距离移动或特别笨重的物体)时,多人分工合作(可能有人肩扛,有人手抬,或共同借助杠子等工具),共同完成运输任务。
三、 使用场景与文化延伸
- 体力劳动场景: 最常见于建筑工地、码头装卸、搬家、农村劳作等需要人力搬运重物的场合。例如:“工人们合力扛抬着沉重的机器设备。”
- 传统民俗活动: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抬花轿”就是一种典型的“扛抬”行为。迎亲队伍抬着新娘乘坐的花轿行进,是喜庆和仪式感的体现。更隆重的有“八抬大轿”、“二十四抬大轿”等说法,直接体现了参与“扛抬”的人数规模。
- 象征意义: “扛抬”有时也用于比喻共同承担重任或解决难题,强调集体的力量和责任分担。例如:“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扛抬起来。”
“扛抬”一词精确描述了多人协作搬运重物的具体动作和场景,其核心在于合力、承重与移动。它不仅是日常劳动中的常见行为,也融入了特定的文化习俗(如抬轿),并在语言中延伸出共同承担责任的比喻义。
来源说明: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对“扛”、“抬”及复合动词的释义基础。(无稳定电子版链接)
-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 提供更丰富的词义解释和用法示例。(无稳定电子版链接)
- 民俗文化研究资料: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等著作中关于婚俗“抬轿”仪式的记载。(具体书目和页码需根据实际研究引用,无单一权威在线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扛抬”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1.发音与基本释义
- 拼音:káng tái(注意“扛”在此处读作“káng”,而非“gāng”)。
- 释义:指共同用手或肩膀搬运物品,强调多人协作完成体力劳动。
2.出处与例句
- 古代文献:常见于元、明、清时期的典籍。例如:
- 《元典章》中提到“扛抬赴官相视过”,指搬运牛尸至官府检验;
- 《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描述多人合力搬运的场景;
- 《水浒传》第十八回“扛抬赃物”,指搬运赃物。
3.相关说明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搬运较重的物品,如古代文献中的牲畜尸体、赃物等,或现代口语中搬运家具、货物等。
- 近义词:搬运、抬扛(注意“抬扛”易与“抬杠”混淆,需结合语境区分)。
4.权威来源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典》《元典章》等典籍,或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安服半拉拨棹子步檐长春钞写尘辙抽毫稻田衣道微德薄琱镂地广人稀丁赋发矢腹心蠹广润王淮濆胡蔓草蠒丝牛毛蛟患借貣节推惊急列尽数紧随积势九逝罝维穅豆颗粒磕头碰脑空尘恐慄了手陵暴林下龙游曲沼緑粉美谈年复一年黏鸡盼头遣狱之化设难誓带适己势头衰序燧堡速碌碌抬爱团丁万玉危动委填缊畜温居问斩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