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窘迫拘束。 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且天下熙熙,而独呻吟者四五人,何其优裕者博,而局束者寡,其为不一徵也何哉?”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八:“膳饮为之失味,步趋为之局束。”
“局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局束”指窘迫拘束的状态,多用于形容人因环境或条件限制而感到压抑、无法舒展。例如在社交场合或高压情境下,可能因礼仪、规则等产生心理束缚感。
古文用例
唐代柳宗元在《与裴埙书》中写道:“何其优裕者博,而局束者寡”,通过对比“优裕”与“局束”,表达了对受困处境的感慨。
宋代赵与时《宾退录》亦有“步趋为之局束”的描述,描绘行动受限的状态。
现代释义扩展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进一步延伸其含义,指思想或行动受到外部条件限制,例如职场中因制度束缚难以施展才能,或社会群体受政治、文化制约等。
高权威来源(如沪江在线词典)明确其核心含义为“窘迫拘束”,并强调该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背景;中等权威词典(如查字典)补充了其引申义。其他网页释义均围绕此核心展开,可互为印证。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原文以获取更详尽的语例。
《局束》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意为限制、约束或束缚。它通常用来描述人或事物被限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自由。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个词的使用。
《局束》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丨(一)和⺼(月)。它共有11个笔画。
《局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篆书时期。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橘束」。
在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局束」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没有具体的古代写法示例,我们无从得知其具体写法。在古代文字形态学变迁的过程中,许多字形发生过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局束」的例句:
1. 他感到自己被世俗的观念局束住了。
2. 在这个体制下,人们的思想往往受到一定的局束。
3. 孩子们渴望自由,他们不愿意被任何形式的局束所限制。
与「局束」相关的组词有:
1. 束缚:限制、约束。
2. 限制:限定、约束。
3. 约束:限制、束缚。
4. 限定:给予某种限制。
5. 限制性:具有限制性质。
近义词:
1. 约束:限制、控制。
2. 束缚:约束、捆绑。
反义词:
1. 自由:无拘束、无限制。
2. 放纵:不受限制、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