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正过失。《汉书·儒林传·辕固》:“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匡过弼违者,社稷之骾也。”
“匡过”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匡过”指纠正错误、挽救过失,由“匡”(纠正/挽救)和“过”(错误/过失)组合而成,强调对错误行为的修正或对不良局面的挽救。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
如需更完整的释义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汉书》相关章节。
《匡过》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纠正、改正之意。
《匡过》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匸部和攵部。
按照笔画数来分,匸部有三划(丿-丨-丶),攵部有五划(丿-㇏-丿-丨-七)。
《匡过》是从古代的《周文之雅》引申而来,起初用来形容国家需要有人来纠正过失和错误,后来也被引申为个人在错误行为中寻求纠正和改正。
《匡过》的繁体字为「劻過」。
在古代,「匡过」的写法可能有些许不同。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将两个字合并在一起,匸部写在左边,攵部写在右边。
1. 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决定要努力匡过。
2. 政府采取措施来匡过国家经济的衰退。
1. 匡正:纠正错误。
2. 匡扶:支持、帮助。
3. 匡救:救援、解救。
4. 匡助:帮助、支援。
纠正、改正、修正。
犯错、错误、偏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