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惧而有所收敛。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庶政·访拿蠹棍》:“夫新官初蒞,当此积弱之餘,不大有以振剔之,则奸恶无所儆戢,而良懦愈致欺凌。”
“儆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ǐng j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由“儆”和“戢”两字组成:
行为与心理的双重约束
既包含内心的警惕(儆),也强调外在行为的克制(戢)。例如,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提到,新官上任时需严惩奸恶以“儆戢”不法之徒,保护良善。
使用场景
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如《福惠全书·庶政·访拿蠹棍》:“奸恶无所儆戢,而良懦愈致欺凌”,强调通过威慑实现社会秩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中的用例。
《儆戢》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思是警戒、戒备。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儆”和“戢”。
根据《康熙字典》,《儆》的部首是“人”,它包含了15个笔画;《戢》的部首是“戈”,它包含了14个笔画。
《儆戢》两个字最早出现在《诗经·邶风·谷风》中的一句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其中“胡不归”的意思即为警戒、戒备。后来,“儆戢”逐渐成为固定的词组,用来形容警觉和戒备的状态。
《儆戢》的繁体字是「警戒」。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些不同。《儆戢》的古时候写法是略有区别的。具体写法可参见古籍和古文字研究文献。
1. 他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保持着警戒和戒备的态度。
2. 在战争时期,人们时刻保持着儆戢的姿态。
1. 警戒
2. 警惕
3. 警示
警觉、警惕、戒备、警戒
放松、纵容、忽视、疏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