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葫芦制成的盛器。《周礼·春官·鬯人》“禜门用瓢齎”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瓢,谓瓠蠡也。”
“瓠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瓠蠡(拼音:hù lí,注音:ㄏㄨˋ ㄌㄧˊ)指用葫芦制成的盛器,主要用于古代祭祀或日常容器。其中: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鬯人》的注释。东汉经学家郑玄引杜子春之言:“瓢,谓瓠蠡也”,说明其作为祭祀用具的用途。
“蠡”字在古汉语中含义多样,除“瓢”外,还可指地名(如河北蠡县)或人名(如范蠡),需结合语境区分。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器物或文献背景,可查阅《周礼》及相关汉代注释。
《瓠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一个能容纳千斤的大瓢”。瓠蠡用来比喻能够容纳很大的事物。
《瓠蠡》的部首是瓦,总笔画数为17。
《瓠蠡》古时为水舀器皿之一,用来盛放液体。后用来比喻一个能够容纳很大事物的寓意。
《瓠蠡》的繁体字为「磁璃」。
《瓠蠡》古时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多变化,基本与现代汉字相同。
1. 这个岗位需要一个能够容纳很大工作压力的人,他的能力瓠蠡。
2. 他的胸怀瓠蠡,为了社会进步,他不辞辛劳。
瓠蠡没有常见的相关词组。
近义词有:容天大器、包揽万象、广阔胸怀。
反义词有:小器狭窄、怀疑小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