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葫芦制成的盛器。《周礼·春官·鬯人》“禜门用瓢齎”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瓢,谓瓠蠡也。”
"瓠蠡"是古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合成词,其词义可从单字本义及历史用法进行解析。《汉语大词典》指出,"瓠"为葫芦科植物果实,特指成熟后中空可作容器的葫芦,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匏"即与瓠同类。"蠡"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两种释义:一作瓢解(lí音),取"以蠡测海"中测量之意;二作虫蛀解(lǐ音),见于《孟子·尽心下》"蠡木"之说。
二字合用时,"瓠蠡"多指向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实用器具。据《王祯农书》记载,瓠蠡特指将葫芦剖分为二制成的舀水器具,其形制与功能类似现代的水瓢,常见于先秦时期的灌溉活动中。这种器物在《齐民要术》中亦有间接记载,被归类为"田器"之一,说明其与农耕文明的密切关联。
从文字训诂角度考察,《康熙字典》引《集韵》注"瓠蠡谓破瓠为蠡也",强调其制作工艺是将完整的葫芦加工为实用器皿的过程。这种造词法体现了汉字构形中的会意特征,通过两个相关意象的叠加,准确传达器物属性与使用场景。
“瓠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瓠蠡(拼音:hù lí,注音:ㄏㄨˋ ㄌㄧˊ)指用葫芦制成的盛器,主要用于古代祭祀或日常容器。其中: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鬯人》的注释。东汉经学家郑玄引杜子春之言:“瓢,谓瓠蠡也”,说明其作为祭祀用具的用途。
“蠡”字在古汉语中含义多样,除“瓢”外,还可指地名(如河北蠡县)或人名(如范蠡),需结合语境区分。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器物或文献背景,可查阅《周礼》及相关汉代注释。
安营搬兵被炉钵钱常有钞法承从绸缪桑土丑态脆变大和上胆小鬼砥节励行低眉倒运媠服多昝笃孝芳卉風篷粉骨糜身公正广寒仙诡靡苽米国难国祀咳儿红铜后梢环堵花生子减法纪事计事赍运基祚巨珰峻峭硍硃空悬流离颠疐六艺鹿竹蒙难盟兄靡日不思拿办捻巴年高德卲切手情孚意合取凉市伯舒扬铁笛瓦碴儿顽墨温疾温腻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