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祀的意思、国祀的详细解释
国祀的解释
古代帝王举行的隆重祭祀。
词语分解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 祀的解释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国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国祀
一、核心释义
“国祀”指由国家主导、以官方仪典形式举行的祭祀活动,是古代中国最高规格的祭祀制度。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 祭祀主体:代表国家政权(君主或中央政府);
- 祭祀对象:天地、宗庙、社稷、先农等象征国运与统治合法性的神圣领域。
二、历史制度与范畴
据《周礼》《礼记》记载,国祀体系自周代已制度化,分为三大类:
- 大祀:祭天(圜丘)、祭地(方丘)、太庙(帝王宗庙),由君主主祭;
- 中祀:祭祀日月、先农、社稷(土地与五谷之神);
- 群祀:祭祀风雨、山川等自然神祇。
此类祭祀需严格遵循礼制,其仪式流程、祭品规格、参与人员均有法典明文规定(如唐代《开元礼》、明代《大明集礼》)。
三、政治与文化意义
国祀的本质是政权通过神圣仪式强化统治合法性:
- 天命象征:君主借祭天仪式彰显“受命于天”,如明清两代天坛祭天典礼;
- 礼法秩序:祭祀活动规范社会等级,《礼记·祭统》载“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文化认同:对共同祖先(如黄帝陵祭祀)与农业神(先农坛)的崇拜,凝聚民族共识。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在线版
-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礼制研究》[J]. 历史研究, 2019(4). 知网链接
- 中华书局. 《周礼注疏》[M].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 2016. 官网资源
- 国家图书馆. 《永乐大典》(影印本)卷四八〇五“祀典”条[DB]. 在线数据库
- 故宫博物院. 《天坛:清代祭天礼仪研究》[M]. 故宫出版社, 2020. 出版物索引
- 上海古籍出版社. 《礼记正义》[M].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2008.
-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陵祭典》[EB]. 政府公示
网络扩展解释
“国祀”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古代帝王主持的隆重祭祀活动,具有鲜明的国家礼仪性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指古代帝王举行的国家级祭祀仪式,通常用于祭祀天地、宗庙或重要神祇,具有维护政权合法性和祈求国泰民安的政治象征意义。
-
字义分解
- 国(guó):指国家,代表政权或疆域的整体概念。
- 祀(sì):指祭祀,包括祭天、祭祖、祭神等宗教仪式。
二字组合突显祭祀活动的国家属性,区别于民间祭祀。
-
历史背景
国祀在历代王朝中属于最高规格的礼仪,如《宋史》记载的“郊祀”即属国祀范畴,明代方孝孺诗句“太室既崇荆国祀”也反映了其与宗庙祭祀的关联。
-
相关扩展
- 相关成语:覆宗灭祀(指国家灭亡、祭祀断绝)、国将不国(强调国家危亡)。
- 文化意义:通过祭祀强化“君权神授”观念,如《周礼》中的“吉礼”五礼之首即为国祀原型。
建议结合《周礼》《礼记》等典籍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流程。如需查看更多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的诗词引文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友八都白蛉兵卫驳辨噌叹传坐打油渎田峉峉恶觉翻叛割分更钥根苑归回国中华林园皇太弟诲教昏虐鉴裁经忏静漠剧劳累劫连形列采林牙吏用论辨卖工夫没上没下眯糊瞑子里弥陀榻木禺旁议齐奋骑鲸李清趣情意绵绵奇恣权知府雀李融洽无间软軃飒戾伤亡烧心壶食不累味受禅台酸腐琐呐塔楼滕薛争长贴标签乌焦巴弓乡寺仙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