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苽米的意思、苽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苽米的解释

即菰米。古六谷之一。《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穀” 郑玄 注“六穀:稌、黍、稷、粱、麦、苽。苽,彫胡也” 唐 贾公彦 疏:“南方见有苽米,一名彫胡。”《礼记·内则》“蜗醢而苽食雉羹” 郑玄 注“苽,字又作菰” 唐 孔颖达 疏:“谓以蜗为醢,以苽米为饭,以雉为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苽米,又称“雕胡米”,是中国古代对菰米(野生稻米)的特定称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苽”为“菰”的古字(《说文解字》注:“苽,雕胡。一名蒋”),指禾本科菰属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的籽实。其米粒细长呈黑褐色,因生于菰草(茭白植株)而得名。古代文献中,“苽米”特指菰的颖果,属野生谷物,与“稻”“黍”并列为“六谷”之一(来源:《周礼·天官·膳夫》郑玄注)。


二、历史记载与文化意涵

  1. 古代主食地位

    苽米在先秦至唐代是重要粮食作物。《礼记·内则》载“蜗醢而苽食雉羹”,表明其为贵族宴席食材;唐诗中“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杜甫《江阁卧病》)印证其作为平民主食的普及性(来源:《唐代饮食文化研究》)。

  2. 药用价值记载

    《本草纲目·谷部》载菰米“止渴解烦热,调肠胃”,中医理论认为其性甘寒,可清热生津(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三)。


三、实用特性与演变


四、现代认知与保护

今“苽米”多作历史词汇,实物在北美仍有分布(如野生水稻Zizania palustris)。中国云南等地尝试复兴种植,因其高蛋白、富抗氧化剂特性被列为功能性食品(来源:《中国野生稻资源研究》)。


参考来源(古籍原文及学术著作):

  1. 《说文解字》在线版(“苽”字释义)
  2. 《周礼注疏》电子文献(郑玄注六谷)
  3. 《本草纲目》金陵本扫描(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藏)
  4. 游修龄《中国农业通史》宋元卷(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 9787109107377)
  5. 李自超《中国野生稻资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 9787811171701)

(注:部分古籍原链接需图书馆权限,此处提供公共数据库入口;现代著作仅标注ISBN供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苽米是古代对菰米的别称,属于禾本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菰(茭白)的籽实,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1.历史地位与古籍记载

苽米(菰米)是“古六谷”之一,与稌(稻)、黍、稷、粱、麦并列。据《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周代宫廷饮食中已将其作为主食之一。唐代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提到“南方见有苽米,一名彫胡”,说明其别称“雕胡”在唐代仍被使用。此外,《礼记·内则》记载了以苽米为饭、搭配蜗醢(螺肉酱)和雉羹(野鸡汤)的饮食方式,可见其曾是贵族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植物特性与生长环境

菰米来源于菰(茭白)的籽实,植株高1—2.5米,叶片呈长披针形,地下有匍匐茎,春季分蘖繁殖。菰多野生于浅水沟或低洼沼泽地,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次年重新生长。

3.现代地位与用途

随着水稻等作物的普及,菰米逐渐退出主食行列。如今,菰米更多作为特色食材或健康食品,因其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而受到关注。此外,菰的嫩茎因感染黑粉菌膨大形成茭白,成为常见蔬菜,而菰米反而较少被直接食用。

4.文化意义

“雕胡饭”在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及,如李白诗句“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反映了菰米在文人雅士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别人正在浏览...

挨板子熬盐裁察苍狼长壍瞠然自失蚩蚘畜置點景掉谑地灵斗志昂扬多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风乐覆敦海术黑心黄金船黄彝胡袋祸谴激将脊梁矜叹开心坎止流行考课法款贡枯身丽祸陆贾分金曼陀罗弥衍纳种内禁拟质烹采贫雇农破家竭产乾脆抢救迁固蛷螋扰聒深耕易耨身后舌桥不下是月首尾相衞羧酸他侬天囚挺起望阀猥宂緼絮文艺作品无涓洗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