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取凉的意思、取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取凉的解释

纳凉,乘凉。 唐 岑参 《南楼送卫凭》诗:“南楼取凉好,便送故人归。”《快心编》第十回:“便走向前,来到一柳树下,见一个老人家在那里取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取凉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动词“取”和形容词“凉”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凉爽的感觉或降低温度。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及文化背景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释义

  1. 本义为“拿、获得”,引申为“寻求、采取某种手段以达到目的”。在“取凉”中强调主动获取凉爽的行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72页。

  2. 指温度较低,介于冷与温之间,使人感到舒适的状态;亦作“清凉”解,含惬意之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01页。

合成词义:通过主动行为(如吹风、避暑、使用工具等)降低体感温度,获得清凉舒适感。


二、具体用法与语境

  1. 物理降温行为

    • 自然方式:如“树下取凉”“临窗取凉”,指借自然风或阴凉环境降温。
    • 人工工具:如“摇扇取凉”“以冰取凉”,强调借助工具调节温度。

      例:《全唐诗·刘禹锡〈秋日书怀〉》:“炎威渐退夜初长,开轩取凉月满堂。”

  2. 抽象引申

    可喻指避开纷扰、寻求心境宁静,如“心静自然凉”的哲学观。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135页。


三、文化关联与历史背景

  1. 传统避暑智慧

    古代中国多用扇子(团扇、折扇)、凉棚、井水镇物等方式取凉,体现生活智慧。

    例:《东京梦华录》载宋代汴京“卖冰”“凉棚”等消夏场景。

  2. 诗词意象

    “取凉”常见于古典诗词,与“纳凉”“乘凉”互通,象征闲适生活或隐逸情怀。

    例:白居易《池畔逐凉》:“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四、现代用法与方言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3. 许宝华, [日]宫田一郎 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4. 刘禹锡.《刘禹锡集》. 中华书局, 1990.
  5.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 中华书局, 2006.

网络扩展解释

“取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取凉”指通过特定方式降低体温或感受凉爽,即纳凉、乘凉。这一行为常见于炎热环境中,例如在树荫下、通风处或借助工具(如扇子)散热。


出处与例证

  1. 诗词引用
    唐代诗人岑参在《南楼送卫凭》中写道:“南楼取凉好,便送故人归”,描绘了在南楼乘凉送别友人的场景。
  2. 小说例证
    清代小说《快心编》第十回提到:“见一个老人家在那里取凉”,通过人物动作展现夏日避暑的情景。

结构与发音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语境中,日常表达中常用“乘凉”“纳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汉字“凉”的引申含义(如温度、情感等),可参考康熙字典及诗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埃尘凹透镜扒扯帮伙变小标卖邴邴彩带唱工戏驰仰词命窜削悴薄丹林惵惵饿殍枕藉迩狭贰心樊乱废舍耿贾光隆桂芝黄草峡回抱戒体井甸荆扉惊事九死厄开眉栞旅烂眼边老阿妈略历利洒名表郎官民政局弄潮儿傍戟轻凊清省白浄琼刃起粟岖崯阮郎若辈侍侧市沽适景收头手爪子嘶啦送妆通天宝带土音侮忽席道谐丽谐振子